周秋灵
(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中医药学的两大支柱是医和药。医则其道,药则其术。医之本在《黄帝内经》,药之本在《神农本草经》。《本经》是经方的起源,研究者甚多,自此已有多版本的研究,但各版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不注重中药品种理论的研究。随着对《伤寒杂病论》深入研究和“读经典”的提倡,中医药界已经开始重视对《本经》的研读,开始注重中药品种理论的研究,《本经》的价值已逐渐显现。
祝老通过几十年研究《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及临床总结,发现经方中的部分药物名称、品种和入药部位发生了变化,部分药物特殊临床作用被遗忘,部分药物名称未变,但其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已发生改变。祝老提醒我们针对上述情况,临床医生或药师都要重视,必须勤读经典,但不可望文生义,要带着当时当地的文字和意图去解读,要用《神农本草经》之原意来推敲“经方”之用药配伍,剂量、炮制等。唯有如此,方能正确继承经方之精微,传承中医药之精华,发挥中医药优势。
关键词:经方,经药,精准,调配
1经方经药
经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东汉中期,目前对经方普遍说法是指仲景方。祝老认为经方应当包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所载汤方。此外,历代医家经过临床数百年无数次实践,组方严谨、量宏力专、疗效确切方剂,也应纳入经方范畴,如补中益气方、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等。经药则是经方所用药物。
2精准用药
祝老喜读经方,发现现代解读经方药物的认知与古代对汤方中药物认知有所差异。某些药物在文献中出现了混用、误解和误载。加之中药理论方未变而药多变的模式,导致古今对经方中药物的认识差异,现归纳如下。
2.1药物名称、品种发生改变的品种
2.1.1木通与通草
木通与通草,一字之差,但其基源、性效与临床疗效均有不同。木通为木通科藤本植物,通草为五加科木本植物,植物形态两者明显不同。
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通草”,无植物描述。梁.《名医别录》描述为缠绕草本的藤茎,显然是指木通科植物的藤茎入药。木通之名始见于唐.甄权《药性论》。以上可以发现:唐代以前文献中所载通草应为木通科植物木通,即《本经》所载“通草”,应为木通。故张仲景在《伤寒论》汤方中所用通草应为现在的木通。
2.1.2肉桂与桂枝
肉桂与桂枝,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肉桂辛热而偏于暖下焦,补肾阳,益命火,为治命门火衰要药;桂枝辛温,偏于主上行,温经络而散寒解表,走四肢而温通经脉。
肉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桂”。牧桂注释:“令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明确指出桂枝即肉桂。桂枝在张仲景《伤寒论》方中均注明“去皮”,即去掉肉桂“木栓层”非药用部位。故张仲景创建的含桂枝的汤方中的桂枝应为现今的肉桂无疑。
2.1.3枳壳与枳实
枳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枳实”。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云:“枳实……九月、十月採,阴干。”说明枳实是成熟果实,并非幼果。陶氏《本草经集注》云“枳实,今处处有,採破令干,用之除中核”更可证实枳实为成熟果实。由此可见,经方所用枳实,实为现今的枳壳。
2.2名称未变,品种、入药部位、临床性效发现变异的品种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无白芍、赤芍之分。赤、白芍之分,始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分别方法是从芍药花的颜色来区别。雷敩《雷公炮炙论》才按炮制加工方法不同区别赤、白芍,并沿用至今。故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芍药,只能是现在的赤芍。
现代中医在使用芍药时,应深究其药用历史与加工炮制方法,注意两者功效的异同。普遍认为白芍养血柔肝止痛,长于敛阴;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止痛。现代医学认为,赤、白芍含有相同化学成分,功能相似,而治疗心血管疾病,赤芍优于白芍。
2.3药物的特殊临床作用被遗忘的品种
2.3.1当归
当归载于《神农本草经》,言“主咳逆上气”,即治疗以咳嗽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等。现代药理学不能证实当归有止咳平喘作用,而中医学认为当归有活血作用,能够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肺部的慢性炎症,是其治疗咳喘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教材对当归的认识已经很全面,但当归治疗咳嗽的作用并未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应当特别注意。
2.3.2桔梗
桔梗载于《神农本草经》,言“主胸胁痛如刀刺”。现代教科书认为桔梗无活血之力,不能用于瘀血所致疼痛证。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常用方剂。桔梗在方中应解为行气活血止痛,使气滞血瘀得通畅而止痛。
现代教科书或药典解读为桔梗有排脓的功效,其根本原因在于桔梗的活血祛瘀之功。
2.3.3麦冬
麦门冬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言“胃络脉绝”,即有治疗心气虚重证之作用。“炙甘草汤”、“生脉饮”广泛用于气阴两虚型之冠心病、心绞痛等急危重证的治疗,是麦冬治疗胃络脉绝的最好注解。祝老教导我们,要谨记麦冬能够振奋心阳,在临床运用时,麦冬与茯苓配伍,还有安神助眠之效。
3精准处方
3.1名称、品种、入药部位要精准
处方书写名称要精准,不可简写,并开药,如二活、二芽、双花、乳没等。另外,同来源不同入药部位的也要注意区别运用,不可简写,如酸枣与酸枣仁;山茱萸与山萸肉;枸杞与枸杞子;王不留行与王不留行子等。
3.2剂量要精准
处方书写,剂量也要精准。如蜈蚣的剂量为克,不可写为条。大小条的重量差异可达到几倍,不能做到精准。
再如细辛,历代本草均言细辛有毒,量不可重用。南宋,陈承指出:“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此后“细辛不过钱”流传至今。实则有误,古代之“钱匕”,是指一种钱币,盛之药末为一钱匕,非我们所理解的一钱。且古人所谓“辛不过钱”是指口服散剂,并非汤剂用量,故临床医生在使用细辛时,用量不必拘于3克。
3.3炮制要精准
处方中,常常可见炙甘草、炙黄芪。但经方中的“炙”并不等同于蜜炙,而是清炒,这点要引起重视。
4精准调配
药学人员调配处方,这是基本工作。精准调配不仅仅是控制调配剂量在5%的误差范围,而应当正确的按照医生的意愿来调剂处方。比如处方书写火麻仁,实际调剂是带果皮的火麻子;医生书写王不留行,实际调剂是王不留行种子;医生书写通草,实际调配小通草;还有炙甘草与蜜炙甘草、葛根与粉葛、枸杞与枸杞子、海浮石与浮海石等等。
对药物角注的问题,药学人员的交代也不够全面。如石斛、五味子一定要交代打碎使用,否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大枣需掰破煎煮等等。
因此药学人员应当多读经典,勤思考,勤与临床医生交流探讨,把握住对经方药物的精准解读,让医生了解到药房的实际药物,才能按照医生的用药意图来调剂处方,做到精准调配。
5结论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要想真正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它,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读经典,用经典,从中领悟精髓,用经方的思维去理解药物,从中有所体会和感悟,在临床中不断揣摩,得到其中真谛。从而用好经方经药,达到精准用药,精准处方,精准调配,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
参考文献
【1】祝之友.《中药临床药学路径》2013
【2】祝之友.《解读神农本草经:从药性到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2
【3】张志聪.《本草崇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
【4】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