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瑛
莱芜市妇幼保健院271100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15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患儿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除常规护理模式外增强对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将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在部分抵触率和部分接受率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完全抵触率和完全接受率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加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增进患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和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儿护理;临床护理
小儿护理在临床护理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护理,小儿一般年幼表达能力较差,对自己的不适感和需求往往表达不准确,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极易产生哭闹、烦躁等不配合情绪,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技巧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肢体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150例患儿,女孩68例,男孩82例,年龄在1-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5±1.4)岁。其中腹泻患儿50例,肺炎患儿54例,肾病患者36例,其他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除常规护理模式外增强对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儿刚入院时对住院环境的讲解,谨遵医嘱对患儿进行各项护理,定时对病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病区的安静,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处理等。
肢体语言沟通主要包括用于轻柔、面带微笑,征得家属同意后对患儿的抚摸,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与患儿沟通时眼睛注意与患儿的眼睛保持平行,以爱怜、认真的表情耐心的倾听患儿内心的想法,并经常微笑或者点头示意增强患儿沟通的欲望,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注重仪表,穿着干净整洁;对患儿进行护理时做到稳、准、轻、快,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对于不配合护理的患儿,需要耐心劝说并想办法转移患儿注意力,对配合的患儿给予肢体或者口头上的鼓励。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疗效依从性:①完全抵触:表现为操作过程中患儿持续哭闹,必须在患儿家长的帮助下强制进行护理和治疗,抵触情绪强烈;②部分抵触:有抵触情绪,但既不逃避治疗也不配合治疗;③部分接受:不恐惧治疗,但是持有谨慎态度;④完全接受:接受治疗,在护理过程中积极配合,无哭闹,与医护关系和谐。
1.3.2护患满意度评价:患儿家长在出院时填写护患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需要包括护理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仪表仪容、以及住院环境等。分三个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3.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设计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卡方检验,数据处理以(%)表示。当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平均分为(4.92±0.9)分,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分为(7.21±1.1)分,将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比率来件,两组患者在完全接受率以及完全抵触率方面对比,结果差异比价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部分抵触率和部分接收率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将两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平均得分分别为(91.4±10.8)分、(78.5±9.8)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因为年龄比较幼小,接触的事物有限,没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自身的感受和病情以及病痛无法进行准确的表达,因此在儿童患病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就是哭闹;同时,医院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保护护理人员和医生都是陌生的,从而导致儿童内心当中出现恐惧的心理,患儿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哭闹、不配合以及逃避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大幅度的增加。肢体语言的另一个名字为姿语,指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身的感情,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虽然与语言表达有所不同,但是却能够弥补语言方面的缺陷,对真实的感受进行表达。
本研究表明,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对肢体语言的应用进行加强,对患儿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中,护士着重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眼神配合语言,与患儿之间的沟通进行加强,让患儿对医护人员有着亲切感,拉近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表明,在护理过程中,将两组患儿的抵触率和接受率进行对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将强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抵触率,同时对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来说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2]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03:114-115.
[3]唐敦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0:4074-4075.
[4]黄燕.肢体语言在38例小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8:119+121.
[5]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0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