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常见问题分析

/ 2

静脉用药常见问题分析

张志云张祝林

张志云张祝林(中国人民解放军95861部队医院甘肃酒泉735018)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47-02

【关键词】静脉用药疗效合理用药

【引言】

静脉用药作为临床上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之一,其应用日趋广泛。由于其给药方便、疗效迅速,而老年患者和儿童发病较急、口服给药不太方便、家属要求医生采取此种治疗方式等因素导致其在老年患者和儿童中应用率相对偏高。静脉用药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中,一般认为其吸收率为100%,作用快而直接,但其危险性也相应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多。结合临床经验,现将静脉用药在临床上出现的常见问题总结如下:

1无明显适应症给药

临床上很多医生不能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尤其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一般的感冒发热或单纯性腹泻直接给予新型高效广谱抗菌药物静脉滴注。部分患者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静滴比口服用药效果好、疗效快,也是医生对病人重视的体现,因此要求医生直接给予药物静脉滴注。目前抗菌药物品种多、发展快,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药,造成很多超剂量、超疗程及不合理多药联用现象。抗菌药物和一些营养性注射剂出现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人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继发二重感染,反而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资料显示,葡萄糖过快或持久滴注可造成医源性高血糖症,甚至颅内血管扩张而致颅内出血[1]。静脉用脂肪乳应用时间过长、剂量偏大可致脂肪超载综合征,严重急性肝损害及代谢紊乱特别是脂肪代谢紊乱的患者应禁用脂肪乳制剂[2]。

2选择溶媒不恰当

2.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粉针剂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

青霉素类抗生素粉针剂在中性溶液(PH=6-7)中较稳定,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分解,使效价降低,且致敏物质也增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粉针剂在PH<4时分解较快,甚至有沉淀生成,如头孢唑啉钠在PH4.5-6的溶液中较稳定,因此该类药物应当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为溶媒。

2.2氟罗沙星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氟罗沙星为第三代含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与含氯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配伍时会发生同离子效应而出现沉淀。因此氟罗沙星与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为配伍禁忌。

3合用后产生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3.1维生素B1注射液与氨茶碱注射液合用

维生素B1为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可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影响药物疗效,两者不应同时混合静脉滴注,如需合用,应分开静脉滴注。

3.2庆大霉素注射液与氨茶碱注射液合用

庆大霉素常用其硫酸盐,与氨茶碱注射液混合也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并增加对前庭神经的毒性。

3.3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与注射用青霉素钠粉针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合静脉滴注

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为氢化可的松的稀乙醇溶液,应先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与青霉素生理盐水混合,避免青霉素发生醇解失效。

4有关药理方面的协同与拮抗

4.1头孢孟多注射液与依替米星注射液混合静滴

头孢孟多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依替米星为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二者合用可致肾毒性增强。

4.2注射用红霉素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混合静滴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快速抑菌剂,其作用原理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头孢曲松钠为快速杀菌剂,其作用原理为影响繁殖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二者合用药理作用发生相互拮抗且合用后不良反应增加,肝毒性增强。

4.3注射用青霉素钠粉针剂与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静滴

对于急性感染中毒时,糖皮质激素与足量的有效抗菌药物联用,可迅速控制感染,同时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可降低机体免疫抑制水平,缓解过敏反应,因此很多医生喜欢将二者联合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糖皮质激素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缓解了过敏反应因此会掩盖一些严重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使医护人员不易发现,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存在安全隐患。

5引起药物性静脉炎

随着静脉注射剂的广泛应用,药物输液性静脉炎作为一种药源性疾病也越来越常见了。如静脉滴注红霉素可引起注射部位触痛或疼痛、红肿、血管纹等。据国外资料报道,住院病人接受静脉插管给药者中,发生输液性血栓性静脉炎者高达25%-42%,其中有1/3可能因此导致新的并发症,增加更多药物治疗,造成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经济损失加倍增长[3]。

6一次性输液器对药物的影响

一次性输液器细菌内毒素检查不合格可直接导致输液反应增多以及输液反应程度的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材料的输液器对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有吸附作用,从而影响药物浓度及疗效[4]。

7滴注浓度与速度

如果输液中加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对体质虚弱或敏感者可引起输液反应。青霉素类杀菌性抗生素,只有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它们的杀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若采取静滴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0.5-1小时内滴完。一则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而红霉素、头孢曲松钠等快速静滴可致静脉炎,故滴注液宜稀(<0.1%),注入速度不宜过快[5]。

8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品种增多及应用逐渐广泛,关于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随之增多,有的甚至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引起呼吸抑制、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选用中药注射剂要从各方面严格控制,努力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例如要选择适当的溶媒,用药时监测滴注速度,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史,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实验等等。

9其他

患者因素、环境因素、给药间隔、用药顺序等对静脉用药的疗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要追根溯源,找出存在的问题一一对症处理,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叶咏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3,73.

[2]朱曼,孙艳.脂肪乳静脉输注致2例老年患者脂肪超载综合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3:167.

[3]姚远兵,王玲,金桂兰.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中国药师,2008.10:1255~1257.

[4]王立强,马晨明.输液器对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吸附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8:503.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