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覃方确

——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45000)

摘要:学困生是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学困生教育成败决定一个区域教育是否均衡的重要指标,深入研究学困生特点与成因,发现学困生教育需要唤醒和激励,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开发学困生潜能,消除学困心理障碍,不断在尝试中享受成功的快乐,重树学习自信、为人自信、人格自尊,从而促进学困生阳光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困生;潜力开发;转化策略

一、课题简述

笔者主持的《在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课题是自治区级A类重点课题,课题在全市中小学176所学校开展研究,课题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指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教育理念。经过六年的研究,对柳州的基础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转变了学校的育人观念,改善了学校师生的关系,建立了学困生转化机制,构建了关注转化学困生学习力的课堂模式,为推进柳州教育均衡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范式。

二、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新思路

树立一个宗旨: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两个思想:一是强化学困生优点,淡化学困生缺点;二是开发多元潜力,冲淡失败记忆。

三个理念:一是帮扶学困生,感动学困生;二是关爱“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的同伴;三是让每一个学困生重塑自信。

四个口号: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彩”;二是“一点点进步也是很大的成功”;三是“一个不放弃,一直不放弃”;四是“不让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和教师的紧箍咒”。

五个开发: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学困生的人际交往潜力、开发学困生的情感潜力、开发学困生的自控潜力、开发学困生的自我认同潜力。

2.开展切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1)借助外部资源,聘请著名教育专家高端指导

聘请市内外教育教学、心理学、管理学专家组建成团队,定期地给实验学校教师作专题报告;在研究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注重专家引领,每个学期我们都请外地资深的研究成家到柳州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基地学校进行实践研究指导,为各县区学校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后请来了魏书生、陶西平、钱志亮、孙云晓、崔允漷、李镇西、胡欣懿、刘良华、杨四耕等20多位国内知名的研究专家到柳州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2)开设“育人讲坛”,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自开展学困生课题研究后,我们发现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最大的困难是家庭教育,柳州市是工业城市,家长的素质不高,缺少家庭教育能力,基本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范和缺位,为此,我们从2008年寒假开始,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在学校、社区开设“育人讲坛”,免费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家庭教育为主的各类辅导活动,这个讲坛至今还在继续,柳州“育人讲坛”已经成为百姓家长不可或缺的教育课堂。

(3)改变高考备考策略,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自开展学困生潜力开发研究以来,我们意识到,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年的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因此,在高考备考工作中,明确备考战略思想,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好一名学生扶起”的备考理念,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不求一家欢,但求万家乐”的思想,淡化状元光环,强调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从这几年的高考成绩看,我们的备考思想正确,成效非常突出。高考成绩连续六年不断刷新纪录,各批次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不断创新高,到2015年为止,一本上线率达到17%,二本上线率超过76%,高职高专上线率达到99.6%,全市24所高中,已经实现19所高中高职高专上线率为100%,基本实现让每个普通高中毕业学生都能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愿望。

(4)研发了柳州市学习困难生筛查问卷

课题组请广西师大教科院心理学教授专业团队设计学困生前测量表,经过三次的调研和演查,建立了我市的“柳州市中小学学困生筛查问卷量表”“柳州市中小学生特殊才能问卷”“柳州市学习困难生筛查问卷”;有的实验学校还根据校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测查量表。实验学校通过对学困生教育现状调查调查问卷,学校对学困生的自身心理、品格、个性、行为习惯、能力进行问卷,对“学困生”概念的定义及特征进行界定,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归因,人人而制定出促进学困生潜力开发和转化的具体措施。

(5)开展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

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对学困生的成因与学困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即对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进行归位分析,这个研究属于学困生的心理倾向溯源研究,是学困生学困归因的基础研究,只要找到学困根源,解决的办法就不难找了;学困生学习困难要素分析,是通过问卷和个案访谈,真实记录学困要素构成。主要是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病理归因、学习困难的教学归因、学习困难的评价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根据这些自变量的研究,为课题执行策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对自变量进行归因分析后,我们在因变量研究中,主要采取四种措施:一是减少学校考试次数,在实验学校中,严格规定考试次数,要求一学期只有期末综合考试;二是学校考试非期末考试采用分层考试的做法,保证绝大多数学困生的考试有一定针对性,成绩上有所突破;三是每次考试只对前十名进行排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任何实现学校不得公开学生排名情况,不得在班上张贴学生的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一书面分数条的形式发送到学生个人手中,有效避免了学困生成绩的公开化,较好的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学困生自信心不受挫败;四是做好学困生心理辅导,成立学困生心理疏导团队,根据学校的需要到学校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困生找回自信和学习兴趣。

3.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柳州市十二中、二十四中、景行小学为代表开展“新形势下学困生学校教育艺术研究”,经过几年研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学业水平评价观,因为学业水平不只是文化课学习成绩,还有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体育运动、劳动表现等方面的成绩,因此,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抓手,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学困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其“学困”与否的唯一标准,衡量的尺度不应以班级的平均分作为标准,不能把学困生和其他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书本上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成功智能”和“优势智能”。

(2)探索了“三管齐下,三方共进”的教育方略

强化学校管理的导向功能。学校向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的硬性要求:每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并及时发现并表扬;每月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教会学困生一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课题教师与2—3名学困生结成“师生对”,在学生之间采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形成互帮互助的育人氛围。

(3)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成功情境

在二十四中,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本学科学习水平,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2名优生,2-4名中等生,2-3名学困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时,由学困生代表本组去汇报,中等生进一步补充完善本组成果,学优生专门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进一步落实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授课时,立足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在课堂提问和布置作业时,针对“学困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

4.采取利于学困生成长的辅导策略

学困生最大学困就是缺乏自信,自卑、自我否定等不健康的心理困扰他们,对学困生的教育,要不断唤醒和激励他们,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强大,不断自信,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政策”上给予倾斜:

(1)课堂发言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订正优先,面批优先等。让学困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偏爱,从而“爱屋及乌”,由喜欢教师发展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对于学困生,课题组成员的一致意见是:肯定要多、方式要活,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给予评价和奖励。

(2)加强学科辅导,找到方法,形成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各学科形成了学困生辅导办法:语文学科的“五重视”:重视学习习惯培养、重视阅读能力培养、重视语文学习兴趣培养、重视作业当面评改效果、重视作业质量检查;数学学科的“两个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培养,这些方法,对学困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

(3)运用激励性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课题组老师们常用的激励性评价有如下几种: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作业批改中运用激励性评价。

随着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政策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困生群体,必须直面学生困生群体,采取积极措施,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中国教育振兴之梦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覃方确系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