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孔裔英美国际公学学校
摘要:为了分析我国聋哑学生的致聋原因,于2015年对邛崃市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残障学生及部分学生家人进行了基因检测筛查。每个个体分别检测了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和9个耳聋基因突变位点。通过分析检测结果发现邛崃地区符合目前中国大部分聋人的基因表现,即隐形遗传性耳聋,并且其中60-70%尚无法明确致聋基因,说明了提升检测技术的必要性。
关键词:聋哑基因检测;基因;邛崃
导言
我国残疾人群有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群有2004万,达到24.16%,另外多重残疾中听力残疾为776万,共计2780万,累及2.6亿家庭人口1。(数据基于2005年全国人口数)耳聋是最常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之一,大多数的遗传性耳聋都为单基因病2。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提供了查找到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原因的可能性,可以对后代的聋哑基因进行干预。邛崃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四川成都及周边城县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学生来源涵盖了近乎所有的周边城乡近十年来的聋哑学生。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聋哑儿的现状及致残原因,以便预防及干预聋哑残疾,在2014年下半年对邛崃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残障部学生进行了电话调查后,2015年4月,召集了邛崃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及亲属、聋哑老师及亲属共48人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
研究目的:
中国人群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由4个基因的突变所引起的3-4:
1.GJB2(先天性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2.SLC26A4(PDS):(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先天或后天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
3.线粒体12SrRNA(药物性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等)
4.GJB3:(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上述4个基因含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3-4:
-GJB2基因:(35delG,299delAT,235delC,176del16)
-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
-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1555A>G,1494C>T)
-GJB3基因:(538C>T)
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检测,可评估邛崃特教学校学生家庭中常见遗传性耳聋突变频率和类型,还可以帮助聋哑家庭做好对下一代的防护。
研究对象:
在这次基因检测中,总共检测了48人(涵盖11个家庭。其中,男性28名(58.3%),女性20(41.7%)名。聋哑25人(52.1%),听力正常者23名(47.9%)。
研究方法:
由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人员对检测对象采血样。一岁以下的儿童采足跟血,其余采静脉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delG,299delAT,235delC,176del16)、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1555A>G,1494C>TGJB3基因:(538C>T)。每张芯片进行4份样品的检测,每份样品同时检测4个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
样本处理:所有的信息以表格形式整理。详见表格1、表格2.
研究结果:
根据这48名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分析,检测出突变携带者11例,携带率22.9%。其中4例为SLC26A4基因突变,占36.4%;2例为线粒体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占18.2%;5例为GJB2基因突变,占45.4%。其余37例,未发现中国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见图1。
结果分析:
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是导致我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主要致病基因1-5。本次受检中,检出致聋基因突变携带者11例全部为这三种基因。
基因突变携带着中GJB2基因突变为5例(占致聋基因携带人群的45.4%),与文献报道GJB2基因突变是我国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基因一致6-7,这次检测中没有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中的35delG突变位点类型,此结论与《突变与国人遗传性无综合症耳聋相关性分析》8报道在中国人群中未发现35delG一致。此次检测出的五位GJB2基因突变者,4位为聋哑儿童,一位为听力正常儿童,明确他们所携带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类型对他们未来的婚育指导使其能生育出正常听力的下一代具有指导意义。
从以往的文献中了解到,SLC26A4基因是仅次于GJB2基因突变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遗传病因9,本次检测出SLC26A4基因突变4例,占致聋基因携带人群的36%,仅次于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属于隐形遗传,此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症和耳蜗畸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凡是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外界因素,如轻度的头部碰撞、感冒、外伤、噪声等就能引起患儿听力下降10。此次检测出的4例中,有3例为同一家庭,这个家庭中具有正常听力的父母双方携带SLC26A4耳聋基因,遗传给女儿,因未能早诊断早发现,在女儿幼年时期的养育过程中未能做好头部碰撞等防护,导致外界因素造成女儿的听力丧失。由此可见做聋哑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本次检测中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2例,占致聋基因携带人群的18%,突变点位为1555A>G。此种基因是属母系遗传性,临床表现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11。此次检测的两例为同一家庭的母女二人,其母为聋哑人,其女为正常听力,验证了线粒体DNA突变由母系100%向下一代遗传的规律12。该女童成年后能将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基因100%遗传给下一代。检测后为携带着者发放了用药警示卡片,在日后的就医环节提醒医生用药,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防止给该女童造成不可逆的药物性致聋。由此可见,这次检测明确了遗传性耳聋基因对这个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图2中看出,受检测的23名正常听力者中,检测出4例携带有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25名聋哑人中,检测出7例携带有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7%。其余18例,在目前进行的9个位点检测技术条件下未发现中国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由此可见,邛崃地区符合目前中国大部分聋人表现为隐形遗传性耳聋,其中60-70%尚无法明确致聋基因13。
结论:
在此次筛查分析中证明了邛崃市聋哑患者的基因遗传性符合中国普遍聋哑遗传规律——由上述3种基因突变导致耳聋。但仍有七成聋哑患者并无检测出致聋因素。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强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检出率,更有效的预防耳聋。
参考文献:
[1]中国听力残疾人群现状及致残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9(7),2008,
[2].王洪阳王秋菊目标区域捕获联合新一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聋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年05期
[3]张艳,卞颖华,许鹏飞,等,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非综合征服耳聋基因突变。生物技术通讯,2010,21:22-26
[4]李庆忠,王秋菊,迟放鲁,等.中国散发听力损失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10-313
[5]戴朴,刘新,于飞,等,18个省市聋哑学生非综合征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GJB2235delC和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筛查报告。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1-5.
[6]陈文霞,许政敏,杨晓林,等,非综合征型聋儿的GJB2基因突变55例分析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34:948-950
[7]纪育斌,兰兰,王大勇,等,中国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流行病学文献荟萃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67-68
[8]柯肖枚,路远,刘玉和,等,Connexin26基因,突变与国人遗传性无综合症耳聋相关性分析。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1,36:163-165
[9]赵亚丽,例庆忠,瞿所强,等,国人前庭水管扩大患者SLC26A4基因的特异突变。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4:93-96
[10]戴朴,韩东一,冯勃,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06,13(5):303-307
[11]徐春宏,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东南大学,2005
[12]曹新,刑光前,魏钦俊,等,线粒体DNAA1555G和961insC双重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21:629-632.
[13]赵飞帆,隐形遗传性耳聋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鉴定及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