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菊(云南省宣威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宣威65540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2.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1.2.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1.2.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实验室检查
2.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l)、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2.3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分压升高,酸中毒。
2.4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5病原学检查
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2.6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物理学检查
3.1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3.2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3.3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3.4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列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4诊断标准
4.1临床诊断病例。
4.1.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4.1.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4.2确诊病冽。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4.2.1肠道病毒(CoxAl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4.2.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M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4.2.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4.3临床分类。
4.3.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4.3.2重症病例:
4.3.2.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3.2.2危重型:出观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5鉴别诊断
5.1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5.2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5.3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5.4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5.5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5.6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刘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5.6.1持续高热不退。
5.6.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5.6.3呼吸、心率增快。
5.6.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6.5高血压。
5.6.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5.6.7高血糖。
5.7治疗
5.7.1普通病例。
5.7.1.1一般治疗: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5.7.1.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给予抗病毒为主,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炎琥宁、热毒宁等。
5.7.2重症病例。
5.7.2.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①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②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9·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9·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③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④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5.7.2.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②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③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0,PEEP4-8cmH20,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④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⑤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⑥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⑧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⑨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⑩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5.7.2.3恢复期治疗。
①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②功能康复治疗
③中西医结合治疗。
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臂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根据临床特点,皮诊形态特征,发病对象及流行季节等可作出诊断,但有时需与出疹性疾病如荨麻疹、水痘、疱疹性口炎相鉴别,必要时做病原学和病毒学以及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本病属病毒感染性疾病,呈自限性,经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及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格林巴利综合症等。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手足口病的感染,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