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通量测序探究中药合剂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基于高通量测序探究中药合剂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研究

段妍李睿亚王剑阿苏瑞刘芳芳林敏霞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目的: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参为主的中药合剂对皮肤浅层真菌病的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的作用机理与临床研究疗效进行论著。方法: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研究结合文献综述法。结果:药物对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在于能够破坏真菌细胞结果的完整性、降低细胞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结论:该药对有关的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实践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技术、中药合剂、临床疗效

前言

浅部真菌感染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日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如何有效地防治浅部真菌感染,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关注[1]。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研制出一些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但近年来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加之毒副反应的限制,真菌感染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2]。因此该研究分析了目前领域里用于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用药现状、治疗效果后设计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思路。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病例的选择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浅部真菌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种包括25例体癣,25例股癣,25例手癣,21例足癣。同时排除以下患者:对咪哩类药物过敏者;近期有使用其他全身或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者;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系统疾病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由于选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对研究病例的治疗

试验组所有的患者均给与本研究中的中药合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碘伏进行消毒即可,等到一个疗程结束之后,比较所有患者丘疹、斑疹、浸渍、水疤、糜烂、角化、鳞屑、疫痒和教裂等,与此同时进行真菌镜检。

3、治疗效果的判断

将疗效划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消退,真菌学检查呈阴性;②显效:痒感明显减轻,皮损至少消退60%,真菌学检查呈阴性;③有效:痒感有所减轻,皮损消退20%-60%,真菌学检查呈阳性;④无效:皮损消退在20%以下,痒感无改善或加剧,真菌学检查呈阳性,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显效率[3-4]。

二、结果

对照组停药时与停药2周后真菌清除率均为10%;实验组停药时真菌清除率为60.5%,试验组停药2周后真菌清除率为81.4%。这说明该中药合剂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讨论与体会

1、高通量筛选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高通量筛选”一词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是指运用自动化的筛选系统在短时间内、在特定的筛选模型上完成数以千计,甚至万计样品的活性测试。一般而言,日筛选能力应在1万次以上可以称为高通量筛选。高通量筛选有两种基本的检测方式,包括体外生化检测方法和细胞水平检测方法。通常通过体外生化检测方法进行筛选的靶点包括酶、受体、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细胞水平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的靶点(包括受体、离子通道)以及为发现抗生素设计的筛选模型。无论应用何种检测检测方式,筛选通常以96或384孔板的形式,通过显色反应、荧光、化学发光以及同位素检测技术测量生物反应的终点[5]。

2、中药合剂治疗浅层皮肤病的论述

作为抗真菌治疗金标准的两性霉素B有严重的肾毒性,临床使用受到限制;棘白菌素类药物抗菌谱较广,活性强,但其对皮肤癣菌、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接合菌无效,加之价格高昂,国内临床使用也受限;氮唑类在临床效果较好,但长期应用导致的白念珠菌继发性耐药,以及体内菌丝及生物被膜的形成后的高度耐药,以及克柔念珠菌、烟曲霉菌等的先天耐药,致使真菌耐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6-7]。因此,发现高效低毒无耐药性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已经迫在眉睫。

中药,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有几千年的临床基础,效果显著,受到广泛的重视,且其在治疗真菌感染(主要是浅部真菌感染)方面历史悠久。由于西药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毒副作用大且种类局限等原因,使成分天然,耐药性小,价格低廉,在化学结构方面和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多样性的中药研究倍受重视。目前已发现300多种抗真菌中药,多限于较为零散的体外实验研究,尤其是浅部真菌皮肤癣菌方面,对抗侵袭性感染真菌没有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且大多数研究对天然药物的提取方法、提取率、药物浓度、药敏实验方法以及有效性的判断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可比性,参考性较差,致使判断抗真菌作用的强弱较为困难,没有办法准确判断或寻找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的天然植物药,因此不同实验室对常见中药的抗真菌研究低水平重复较多。

药靶(药物靶标),即药物作用的对象——药物受体,是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特点。传统的药靶筛选模式是“从功能到基因”的过程,最终克隆编码这些分子药物靶的基因。随后这些基因在重组宿主内表达,证实预期的活性,并被用于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或合理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一词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是指运用自动化的筛选系统在短时间内、在特定的筛选模型上完成数以千计,甚至万计样品的活性测试。

3、讨论

中药合剂的作用机制是细胞壁代谢与真菌的生长和分裂密切相关,其作用是控制细胞内膨胀压力以保持菌体的完整性,细胞壁的破坏必然导致菌体溶解。大多数真菌细胞壁成分包括几丁质、β或α葡聚糖和各种糖蛋白,其中几丁质和绳样葡聚糖纤维(rope-likeglucanfibiles)在维持细胞形态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通过干扰或者抑制上述成分的合成能有效的抑制和杀灭真菌[8]。

抑制细胞壁的几丁质合成酶:真菌细胞膜是一种渗透屏障,并可以作为小分子和信号传导通路。细胞膜主要由磷脂类、鞘脂类和固醇组成,为各种功能蛋白提供基质结构。从真菌的耐药性方面探讨新的作用靶点。针对微管功能如影响微管聚集或干扰微管结构完整性。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一般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浅部真菌亦称皮肤癣菌,只侵犯表皮角质层、毛和甲板。浅部真菌病也叫皮肤霉菌病或称癣,其命名基本上是按人体各个部位而命名的,如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也有少数是按菌种分类的[9],如花斑癣菌引起花斑癣;叠瓦癣菌引起叠瓦癣。

本病系由接触传染引起,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以外用药为主,通常由抗真菌药和角质剥离剂配成溶液、配剂或软膏等。

该中药合剂其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胞的结构以及降低耐药性,干扰真菌细胞壁的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真菌的脂质代谢,使真菌细胞损伤或死亡而起到杀菌和抑菌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细胞亚微结构的变性和细胞坏死,对三株供试菌可抑制其白芽胞转变为具侵袭性的菌丝的过程。本研究表明,该中药合剂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

参考文献

[1]余达.奈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54-155.

[2]盛艺婕.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癖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3]吴玉清,戴迭群,秦冰.中药癣洗剂加派瑞松霜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01):44-45.

[4]欧春荣.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58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5(04):311+314.

[5]刘慧民,刘玉明,陈向齐,沈先荣.军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现状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7):163-165.

[6]张伟铮,陈力,赵瑾,陈江汉.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01):28-30+35.

[7]李海波,关洪全,许淑清,杨成.克癣膏3号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1(05):292.

[8]孙虹.中药癣洗液治疗浅部真菌病11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05):26-27.

.

[9]牛桃香,骆志成,石磊,武三卯,李文竹,周晓黎,薛晓云.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