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粗心的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浅谈小学生粗心的原因及对策

王素卿

王素卿河北省邱县邱城镇中心总校057450

摘要:家长或老师在聊起孩子的学习时常常会说: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孩子身上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于是做父母的有的苦口婆心对孩子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对孩子进行训斥,而孩子却毫无改进,这令许多家长们伤透了脑筋。基于此,笔者通过调查在此分析一下孩子粗心发生的原因,总结一下怎样纠正孩子粗心的毛病。

关键词:责任心集中精力耐心

家长或老师在聊起孩子的学习时常常会说: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孩子身上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于是做父母的有的苦口婆心对孩子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对孩子进行训斥,而孩子却毫无改进,这令许多家长们伤透了脑筋。粗心,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它是指自己理解和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与不理解、不会做而造成的差错是不一样的;它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基于此,笔者通过调查在此分析一下孩子粗心发生的原因,总结一下怎样纠正孩子粗心的毛病。

一、孩子粗心的三种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与注意力有密切的关系。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2.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对学习新知识不够重视,重点难点浑然不知,西瓜芝麻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知识点的掌握上凌乱无序,方法点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说起来懂了,具体却又讲不明白,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复习,学到的零散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作业考试中必然出现差错和漏洞。另外,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如果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知识状况就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结果可想而知。

二、纠正孩子粗心的三种方法

了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纠正。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而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地减少上面提到的各种粗心现象。

第一,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心,对什么事情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有了责任心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敢有半点儿懈怠。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家长光靠说教不行,还得身体力行,亲自做示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在家里可以给儿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负责扫地或洗碗或者洗自己的袜子之类,干好了给予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总之,就是让他负起责任来。长期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孩子的责任心会大大增强。

第二,培养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孩子的干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还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一边做习题。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会大很多,效率也不高,作业半天都做不完。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或玩乐,在做活动、运动或玩乐中也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

第三,家长或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孩子粗心这个毛病,做家长的千万急不得,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粗心的危害,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改正。尽管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收到了一时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子又会故态重生。为什么呢?那是孩子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所以持续时间就短。因此对孩子粗心的毛病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致于最后改变个性。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的粗心渐渐减少了。

其实,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好多这样的学生都被简单地认为是“粗心”或者“学习习惯”问题,时间久了,家长、老师们也以或粗暴或放弃的态度来面对子女、学生身上的这类问题。对于孩子而言,心理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真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正确认识“数学障碍”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心灵感受,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