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丁江西抚州临川二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现实的教学行为中演绎这些角色,我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组织教学,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方式中,自觉承担起各种角色,体现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份与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创设情境。
让自己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开发者。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因此在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好奇惊讶”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运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去思考,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投入,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方法和规则。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高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让自己成为学习内容的参与者、合作者。
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去主动获取知识。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挑选合适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概念让学生理,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学生共同操作,共同讨论,共同经历疑难问题的困惑,共同感受解决难题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三、用学生热衷的问题延续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自己成为点拨者、推动者。现代数学的进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经济性与实效性。
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要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所以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安排上,要费苦心。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用生活化的语言、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热衷热点问题中,自觉接受数学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延续学习的目的,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将习题变式、改装,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关系、转换规律,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者的自豪感,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设计,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产生在课后,既保证了学习的延续,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用学生争论的形式明晰数学知识,体现教师作为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没有差异就没有发展,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尤其是对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给学生提供辩论的机会。这样既可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整,学习方式更加完善,又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要有高度、准确的评价能力,并能与学生切磋、交流,体现出民主、平等之首席。
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有开放性的交流,教师更应该适应时代,不断转换角色,真正体会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把课堂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