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菲菲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下面结合实践谈谈笔者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一、做一做,在操作中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了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剪纸活动:1.教师示范:将彩纸对折,沿折痕画简单的线条,剪出一棵松树。2.学生操作: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有鱼、花、葫芦、衣服、蝴蝶等。3.分组讨论:观察所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再如《截一个几何体》一节的教学,在演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后,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首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截面可能的形状,然后四人一组,拿出提前用萝卜切成的小正方体(多个,备用),根据猜想,如何切?看哪个小组的切法最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不断的探索,得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有可能的形状这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通过学生的画、剪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引导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的奥秘、发现规律,逐步强化通过实践求知的意识。
二、议一议,在合作中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重要方式。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一节中第二课时讲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哪几种”,然后学生分小组剪一剪、议一议,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把自己小组得到的平面图形粘贴到黑板上,通过比较,评出剪法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最后归纳得到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对展开图的猜想,以及剪一剪、议一议,培养了学生对直观猜想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其经历了正方体展开图的探究过程。学生分析透彻、集思广益,从而使获得的结论更准确,印象更深刻。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和教材的互动中,学生的探索欲、表现欲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三、想一想,在探究中拓展
探究离不开问题,探究是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本上的例、习题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典型性、探索性,教学中我注意以这些例、习题为原形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和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例如: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摆放。
1.如果把图1中的△BCN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2,则图2中除了△ABC≌△CED、△BCN≌△ACF外,你还能找到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吗?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将△CED绕点C旋转,当M、N在AB上(不与A、B重合)时,线段AM、MN、NB之间有一个不变的关系式,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不需证明)。
拓展:将△CED绕点C旋转,当M在AB上,点N在AB的延长线上时,图(2)中得到的AM、MN、NB之间的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本例利用学生熟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置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引申和推广。一道习题,如果静止地、孤立地去解答它,再好也不过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如果对它进行探究,加以引申和推广,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或在同一条件下继续探究其它结论,从而发现新问题,就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技能和知识,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使每个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勇气,用个性的思维自由地、开放地去体验、感悟、探索、发现、创造,使每一颗个性的心灵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