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语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唐山063700
摘要:培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明道德和礼仪修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在各个学科渗透礼仪教育。学生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能使学生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又能让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发展。体育教师应了解自身礼仪素质的重要意义、体育教育渗透礼仪教育的途径,让礼仪教育贯穿整个体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体育教师礼仪教育
一、体育教师良好礼仪素养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师良好的形像、适当的衣着品味和精神风貌,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比较重要的因素,主要意义表现在:
1.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很快被认可。我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小,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首次接触体育老师时,都会特别注意体育教师的衣着品味、言谈举止,然后在心里为自己的老师定位——是可亲可信还是反感讨厌。这就是第一印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影响。比如我在健美操教学第一次课中,一件紧身的上衣配合健美操裤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总是能够很快地被学生认可,迅速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
2.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公信力。体育教师的公信力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仪态大方、谈吐文雅、穿着得体、作风正派的体育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起公信力,很容易成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仿、崇拜的偶像,对老师言听计从;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风度的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反感的对象,从而使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大打折扣。
3.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是行为示范和指导学生练习。如果体育教师谈吐文雅、身体力行,必然能获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便于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体育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的途径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育的各种途径,从多种角度和方面渗透礼仪教育。
1.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渗透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承担着培养礼仪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任务。在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示范或欣赏同学的表演、认真参与集体项目的练习、热心协助同学训练、主动辅助老师教学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服从指挥、尊重他人、互助协作、自律敬人等个人品德行为。
2.体育课外学练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集合、做操、跑步、大课间、小比赛、全校的运动会等,处处要体现出遵规守纪,谦让而不失风度,礼让而不失公平。当学生养成习惯时,自然而然就会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者各种校内外运动竞赛时展现出良好的体育礼仪素养。
3.在体育比赛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形式时,教师要严格执行竞赛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体育礼仪规范。对遵守比赛规则、体现良好礼仪风范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奖励,对于违反规则或缺乏礼仪修养的同学更要耐心教导,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序、有礼。
三、礼仪教育贯穿整个体育课堂教学
我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求礼仪教育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在室外课当中的具体做法:
1.开始上课的礼仪。体育课开始后由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教师面对全体同学时,学生立正站好。学生对老师行注目礼,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礼仪往来。
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穿着相应的运动装,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前面,声音要洪亮、清楚、亲切;学生也应按要求穿着相应运动装,队列整齐,精神抖擞,声音响亮。
2.上课过程中的礼仪。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时要大方得体、行为规范。学生听讲要认真,观摩要仔细,不随意讲话、走动,不做无关的事情;如有问题,应先举手,经同意再发言;提问或回答问题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清晰。
在学练过程中,学生练习要认真,分组练习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组织游戏竞赛时,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和体谅竞争对手。在开展游戏比赛过程中,有的学生为获取胜利而违反比赛规则,这时教师应作出公正的判决,以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习惯。在比赛结束后,胜方要谦虚,败方不气馁,并对裁判表示感谢、教师辅导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举止得体,要耐心、细心、关心,展示出良好的礼仪风范。
3.下课的礼仪。下课的形式多样,大同小异。我在体育课下课时,要求学生列队整齐,教师宣布下课,学生立正,师生互相鞠躬,同时双手击掌,以示互道再见。
4.收发器材的礼仪。体育课堂上收、发器材是常有的事。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求按顺序依次去拿取器材;练习完毕,主动收拾整理好器材,并有序合理摆放。
参考文献
[1]罗永义罗传凤肖勇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杨秀清《提倡礼仪教育,营造和谐校园》[J].廊坊市卫生学校,2008,6。
[3]张娟王玉龙韩军体育礼仪研究评述.四川体育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