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县风城镇中学谭彩梅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才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异彩纷呈,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活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呢?
一、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
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教学生一天,想他们一生”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呢?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
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应该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笔者在教学时常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一些新颖巧妙的互换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四、驾驭实施过程,培养自主能力
设计得再完美的教学预案,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是一堆“死”的符号。如何使教学预案“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媒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生成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涌现动态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这种做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上小组学生井然有序,婉然一个小“老师”,把问题从分析到讲解都落实到了每个组员头上。看着学生们敢说了,敢讲了,笔者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来,使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五、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课的乐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精心设计导入,在教学中既能起到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会认识数学、学会应用数学、学会创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