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便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针灸治疗便秘

赵冰

赵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8-008-02

【摘要】便秘,是指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久,水分含量过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便秘的标准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视为便秘。便秘是多人群发病,多因素存在,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随着各种研究手段的日臻完善,使便秘的诊断和防治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针灸治疗本病由于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综述针灸治疗

一、发病机理

正常排便所需要的条件为:①饮食量及所含的纤维适当,有足够的水入量。②胃肠道通畅,消化、吸收和蠕动正常。③有正常的排便放射,腹肌和膈肌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上述任一环节发生障碍,都有可能发生便秘。

接受化疗的病人出现不规律性的大便干结,通常伴有腹胀、腹部不适或疼痛,发生率为15%左右。临床常见的药物为长春碱类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和长春地辛。其机制是这些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应激性下降,胃肠道蠕动减弱。其他引起便秘的因素包括:

1.抗呕吐药物,如枢复宁及康泉等,便秘发生率为3%~5%,大剂量灭吐灵有时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便秘。

2.癌的病理生理学因素,如肿瘤位于肠道内,或肠道外压迫,高钙血症。

3.其他减弱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麻醉药、抗抑郁药、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等。

4.病人因素,如焦虑、压抑、长期卧床、活动过少等。

二、诊断

化疗引起的便秘不难诊断,注意依据其临床表现。便秘可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由于粪便过于坚硬,排便时常有肛门疼痛,亦可发生肛裂及内痔出血。若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可引起局部炎症,感到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便秘尚可表现反复腹痛,腹痛无规律,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时间不长,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脐周、全腹或不定,腹痛性质轻重不等,发作的间歇常无异常表现,严重的便秘可引起肠梗阻。

便秘临床分类有多种:

1.根据起病缓急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

2.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

3.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小肠性便秘、结肠性便秘和(或)直肠性便秘,如肛诊发现大量干燥的粪便,说明系直肠便秘。

三、治疗

化疗引起的便秘,究其病机主要为气血虚弱、热结肠燥,而致肠失润下或肠腑不通以发便秘。故辨证分型为:①热邪壅结: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②气血虚弱:见面色唇爪色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乏,舌淡苔薄,脉象虚细等。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配穴。

体针

1.治法:通腑调气。取大肠经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2.处方

(1)主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2)配穴:热结者加合谷、曲池;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胃俞。

3.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大肠俞0.9±0.1寸,直刺天枢1.0±0.2寸,直刺支沟0.8±0.2寸,直刺上巨虚0.8±0.4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合谷0.6±0.2寸,直刺曲池1.0±0.2寸;斜刺脾俞0.6±0.2寸,斜刺胃俞0.6±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热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

4.方义:便秘,主要是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故取大肠俞与募穴天枢,配以下合穴上巨虚,可加强疏通大肠腑气的作用,腑气通则传导自能恢复。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合谷,泻大肠腑气,以泻其热。补脾俞、胃俞,扶助中气,脾胃气旺,自能生气化血,为虚秘治本之法。

耳针

1.处方:大肠、直肠。

2.操作方法:强刺激,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捻针2次,每次3分钟,每日一次。

参考文献

[1]刘立公,顾杰,沈雪勇.古代针灸治疗便秘的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1):47.

[2]杜元灏,李晶.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

[3]刘立功,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冯骅,向谊.针灸治疗便秘取穴规律探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