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之顶层设计与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之顶层设计与展望

傅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怎样建设符合“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是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文献检索、走访座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和经验等方式,对国外相关培养政策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改革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健康中国”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338-02

1.根据“健康中国2030”提出《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根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继而指出,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的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计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这些意见都对我国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临床与咨询人才培养投入更大的关注度具有重要意义。

2.国外可借鉴的培养模式

2.1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首先,临床心理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多元化的。譬如在美国,对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有“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和“循证实践者”模式。以前两者为例,“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以科研为重,获取难度更大,毕业后获取+学位;“实践者-学者”模式以实践为重,门槛更低,毕业后获取PsyD学位。此二者之中,前者造就了精深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型人才,后者造就了大量的临床心理学的实践型人才,而这样的分流恰如其分地满足了社会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

其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也可以是多元化的。譬如在日本,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包括:临床心理士、产业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师、学校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家庭心理咨询师、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和艺术治疗师。如此分门别类的认证可以满足不同取向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高质量的培养模式

此外,部分国家或地区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有较高的质量,具体体现在实习和理论学习两方面。在实习方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要求较高,总体上有较长的时长要求,并且在实习期间必须接受一定时长的督导,完成后才能取得相关资格认证。在理论课程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有针对于教学机构的资格认证。高质量的培养模式塑造了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胜任于相关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认证后的继续教育

最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对于获得认证以后的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士都有继续教育的相关办法,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简言之,获得认证的从业人员需要定期复查,只有完成相关继续教育形式的才能保持这一认证资格。这一复查与继续教育的办法促进了人才的不断学习,保证了拥有资格证的人员真正从事临床方向工作,增加了认证资格的含金量。

3.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基于我国当今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与国外相关培养政策进行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发展改革建议,以适应“健康中国”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3.1培训实习的创新化

基于我国目前缺乏足够临床心理学师资的现状,笔者提出培训方案创新化的建议,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最大化利用现有师资与社会资源,提高正规渠道临床心理学教育对学员的可获得性。

其一,最大化利用校内资源。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以给予每位学生一对一的督导,建议由专业督导辅导已经有较强能力的学生,再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辅导刚入门的新生。除此之外,临床心理学的学员们可以定期开展互助小组的讨论,分享自己实习中的案例与困惑,给予彼此解答与支持。

其二,整合院校资源。在我国的所有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公共交流的网络课程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上,资历较深的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视频录播成网课,供其他院校的学生与资历较浅的教师辅助修习。此外,高校之间可以搭建一个共同的教学案例库,把一些经典案例呈现在其上,供不同高校的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浏览阅读,并一起讨论与交流,从而实现远程教学学习。

其三,院校与社会、市场接轨,实现共赢。建议院校加强与社区、中小学、公司企业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习要求。一方面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对志愿者活动的需求,满足市场对实习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市场中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给予学生示范或教学,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走入课堂,带给大家更贴近实践的临床心理学课程。

3.2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首先,我国需要一个招生方案的规模预算。建议立足于社会需求,切实考虑不同的行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需要的数量和培训类型等。从而统筹规划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招生人数,使学生毕业时拥有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根据该规模预算,我国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内,将实践类临床心理学从研究型的应用心理学教育体系之中分离出来。使一部分学生侧重于实践培养,另一部分学生更侧重于科研能力培养。这样做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使得学生符合市场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培养模式,建议设定不同种类的考核方法,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临床心理学学生。

3.3认证制度的公开化

目前卫计委已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为大众讲解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知识,还需要让大众了解获取专业治疗的渠道。现在的心理咨询行业不太公开透明,大家口口相传的模式还是让大众雾里看花,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心理咨询师,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认定心理咨询师就是江湖骗子。

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开放于所有临床心理学从业者的网络注册平台,使我国大众对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一目了然,不再浑水摸鱼。在这一个平台上,记录的内容包括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学历、资格证书、复查情况等,以及每一位来访者都可以给咨询师填写好评或者差评。同时,建议在这一网络注册平台上设立心理咨询培训机构/课程的简介与认证、复查情况,使市面上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课程透明化、公开化,也使大众更了解不同的心理学专业资质分别代表着怎样的教学要求。信息公开化可以增加公众对于心理咨询这一个行业的信任度与认可度,使得公众敢于在自己内心有困惑时求助于专业的帮助。

4.总结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对于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也就更为重要。我国目前临床心理学工作人员有待继续建设,教师的再培训、聘请实践导师、海外人才的引入、实习地点的建设等等都亟待推动。本位立足于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国情,结合国外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中可借鉴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建议与展望。笔者最后呼吁国家在规范相关法律、增强媒体宣传的同时,为临床心理学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得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福祉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