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术后眼睑下垂的疗效。方法运用针刺治疗术后眼睑下垂,测定治疗前后眼裂大小变化判定疗效。结果与结论针刺治疗术后眼睑下垂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眼睑下垂;针刺疗法
眼睑下垂,在中医称“上胞下垂”,重者称“睑废”,是一侧或双侧上睑提举无力、不能抬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西医学的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眼外伤、动眼神经麻痹等疾病中[1]。我院出现眼睑下垂的患者以颅脑外伤、脑肿瘤及脑血管病术后多见,临床药物治疗疗效不一,针灸治疗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在2019年1-8月,采用针刺治疗本病2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例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外科及肿瘤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32岁;病程最短1星期,最长3个月。本组所有病例,皆为单侧眼睑下垂。伴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12例,8例患者无明显肢体障碍。术后病情稳定后申请由我科会诊,即开始介入康复治疗。
2治疗方法
2.1取穴
以眼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头针取百会、印堂穴,眼周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迎香;腹部取中脘、天枢(双)、气海。伴有肢体偏瘫者,上肢取穴以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为主,下肢取穴以患侧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为主。
2.2操作方法
选用华佗牌0.25mm×40mm针灸针,有头部伤口帽式包扎者,暂不针刺百会穴。阳白穴向下平刺约0.5寸,捻转滞针,再捏住针柄向上提拉数次,攒竹、鱼腰、丝竹空三穴向上平刺约0.5寸,眼周诸穴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腹部取穴用补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患侧眼裂与健眼相等或双侧眼裂达10mm。显效:眼裂比治疗前大5mm以上。好转:眼裂比治疗前稍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20例患者中痊愈5例,占25%;显效7例,占35%;好转7例,占35%;无效1例,占5%,有效率达95%。
3.3病例介绍
患者黎某,女,43岁。2019-4-30在我院行“右侧额颞岛叶占位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侧额颞岛叶)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型,1p/19q基因缺失,WHOIII级。术后患者出现右眼睑下垂,下垂的眼睑遮盖全部瞳仁,不能自主睁开,双侧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左侧肢体偏瘫,左上肢肌张力降低,肌力0级,左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3级。经上法针灸1个疗程后,右侧眼裂约达5mm,2个疗程后,右侧眼裂基本与健眼相等,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
4体会
中医学认为眼睑下垂有先天、后天之分,本组讨论病例皆为后天形成,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为其主要病因病机。解剖学中动眼神经走行较远,邻近结构比较复杂,易发生损伤。现代医学认为眼睑下垂多见于糖尿病、血管疾病、脑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导致动眼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完全或不完全瘫痪。有学者分析眼睑下垂以糖尿病为首发原因,其次为动脉瘤、脑血管疾病,外伤及感染较少[2]。本组患者中,动脉瘤术后患者占57%,脑肿瘤切除术者占28%。术后出现一侧眼睑下垂多考虑为术中暴露、刺激或损伤动眼神经引起。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但效果不一。
教材《针灸治疗学》[1]中眼睑下垂的治疗取穴亦以眼区局部为主,取穴:攒竹、阳白、丝竹空、三阴交。笔者头针取百会穴以升阳补气,升提下垂之眼睑;取眼周穴以疏调眼睑局部气机,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濡养眼部筋脉肌肉,共奏改善眼睑下垂之功;腹部取中脘、天枢(双)、气海,补益后天;笔者治疗眼睑下垂,常取攒竹、鱼腰、丝竹空三穴,认为宜向上平刺,可给下垂之胞睑以外在支撑力,有前人称之为逆向针刺法[3]。
目前治疗眼睑下垂方法较多,针灸是其中一种有效方法,多以眼周局部取穴为主,笔者通过对20例术后眼睑下垂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疗效比较显著,为术后眼睑下垂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但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照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0.
[2]王薇.动眼神经麻痹46例病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5(31):1681-1682
[3]刘晓娟.逆向针刺合艾灸治疗眼睑下垂23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4(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