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目的: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急性毒性效应进行评价,旨在为异戊基黄原酸钠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鱼类毒性试验等方法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鱼类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在96h试验周期内,溶媒对照组和1.8mg/L受试样品组均未出现实验鱼异常和死亡,2.7mg/L、4.0mg/L、6.0mg/L和9.0mg/L浓度组分别有1尾、4尾、6尾和10尾实验鱼死亡,96hLC50值为4.72mg/L(95%置信区间为3.89mg/L~5.72mg/L)。结论: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异戊基黄原酸钠具有一定的鱼类急性毒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环境安全保障。
【关键词】异戊基黄原酸钠;稀有鮈鲫;毒性效应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361-02
黄药(黄原酸盐)是硫化矿浮选中常用的捕收剂。异戊基黄原酸钠是黄药系列中捕收性能较强的品种,是金属硫化矿浮选的捕收剂,捕收能力强,选择性略弱,常用于难选或是惰性有色金属的浮选,用途较为广泛[1,2]。但是,有关异戊基黄原酸钠的安全性研究尤其是鱼类毒性效应却未见有公开报道。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鱼类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旨在为相关研究者、使用者和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稀有鮈鲫鱼,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种鱼后在本实验室内繁育驯化。实验开始前在与试验用水相同的水质中适应7天。
1.2饲养环境
每天光照12h,饲养温度23.0℃~25.0℃。实验鱼体长为2.5cm~3.0cm。不间断充氧。
1.3受试物
购自市场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易潮解,有刺激性气味。透明塑料袋包装,纯度>90%。
1.4鱼类试验
试验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每24h更换一次实验溶液。试验周期共96h。共设置溶媒对照组、1.8mg/L、2.7mg/L、4.0mg/L、6.0mg/L和9.0mg/L五个组。称取所需量的样品配成实验母液,再稀释得实验溶液,每个浓度组溶液总体积为5L。每个试验装置放入10尾稀有鮈鲫鱼。观察并记录24h、48h、72h和96h内实验鱼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1.5数据分析
将所有数据进行汇总,用TRIMMEDSPEARMAN-KARBER(1.5版本)分析方法计算LC50和95%置信区间。
2.试验结果
2.1在96h试验周期内,溶媒对照组和1.8mg/L受试样品组均未出现实验鱼异常和死亡,2.7mg/L、4.0mg/L、6.0mg/L和9.0mg/L浓度组分别有1尾、4尾、6尾和10尾实验鱼死亡。具体见表1。
依据《GB/T27861-201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样品对稀有鮈鲫鱼的96hLC50值为4.72mg/L,95%置信区间为3.89mg/L~5.72mg/L。
3.讨论
近年来,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量正逐年增加。化学品在给人类带来便利、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由于直接接触或间接污染[3],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新化学物质的管理,目前已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管理成效[4,5]。
黄药(黄原酸盐)是硫化矿浮选中常用的捕收。黄药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除生成黄药的反应外,还有一系列副反应存在。因此在反应器中残留有未完全反应的二硫化碳、醇和碱、盐类和各种硫化物,这些物质极易溶于水中,从而形成了黄药生产废水,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异戊基黄原酸钠是黄药系列中捕收性能较强的品种,使用较为广泛[1,2]。但有关异戊基黄原酸钠的安全性研究尤其是鱼类毒性效应却未见有公开报道。本文对异戊基黄原酸钠的鱼类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96h试验周期内,溶媒对照组和1.8mg/L受试样品组均未出现实验鱼异常和死亡,2.7mg/L、4.0mg/L、6.0mg/L和9.0mg/L浓度组分别有1尾、4尾、6尾和10尾实验鱼死亡,96hLC50值为4.72mg/L(95%置信区间为3.89mg/L~5.72mg/L),充分说明异戊基黄原酸钠具有一定的鱼类急性毒性。因此,建议在使用该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义,万静生,王健.Fenton试剂处理异戊基黄药生产废水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5):52-55.
[2]朱继生.新型甲基异戊基复合黄药研制及其浮选性能评价[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6(5):47-49.
[3]PrakashAnilCastelino,PrashanthaNaik,JagadeeshPrasadDasappa,etal.Synthesisofnovelthiadiazolotriazin-4-onesandstudyoftheirmosquito-larvicidalandantibacterialproperties.European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2014,84:194-199.
[4]陈小青,马中春,龙再浩.欧盟REACH法规中的毒理学信息解读[J].毒理学杂志,2009,23(3):248-249.
[5]聂晶磊,杨力,刘纯新,等.我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与生态毒理学测试[J].现代化工,2010,30(12):7-10.
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项目(2016C37148).
作者简介:马中春(1963.5-),男,吉林辽源,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毒理学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