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龙杨晓铭方幼平方红梅彭俊(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孝感4325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253-02
【摘要】目的研究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静脉麻醉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麻醉维持用氯胺酮间断静注组和观察组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复合氛胺酮持续输注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结果观察组循环稳定,麻醉过程平稳,无挣扎躁动,患儿入睡安静,分泌物少,呼吸音清,呼吸平稳,无喉痉挛,无屏气等呼吸道并发症,且苏醒期无显著躁动、精神症状或恶心呕吐,平静苏醒,苏醒后无嗜睡症状。结论在小儿麻醉中使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其中氯胺酮可降低丙泊酚对心血管抑制现象,而丙泊酚对氯胺酮维持期的苏醒期精神症状和心血管兴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优势互补,有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强化麻醉效果。
【关键词】氯胺酮丙泊酚小儿麻醉
小儿静脉麻醉的药物配伍的选择,始终是现代麻醉医生主要重视的问题。现有的技术主张使用联合用药,使麻醉效果达到最大,此外还能避免或降低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文中主要对随机分配的两组4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代表术麻醉维持用氯胺酮间断静注组和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复合氛胺酮持续输注组,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目的均是想探索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方法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文中40例患儿的选择主要为ASAⅠ~Ⅱ级,年龄小于3~8岁,且主要为腹股沟疝气或上肢骨折。其中肱骨骨折内固定3例,疝囊高位结扎30例,尺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术后取内固定3例,手术时间范围在25到45min之间[1]。随机分为两组,麻醉维持用氯胺酮间断静注组和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复合氛胺酮持续输注组,每组20例。且在体重、年龄、选择的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两组患儿无显著差异。
1.2麻醉方法术前4h禁饮,6h禁食。术前药物使用:术前30min采用常规肌注0.02mg/kg阿托品,4mg/kg鲁米那钠。入手术室,对患儿后肌注5mg/kg氯胺酮。在此基础麻醉后,打开静脉通路。两组患儿术中输液均使用5mg地塞米松、0.05~0.2mg/kg咪唑安定、10ml/(kg·h)复方氯化钠溶液及2~3L/min的面罩供氧。并常规给予观察组以2mg/(kg·h)丙泊酚、2~5mg/(kg·h)氯胺酮维持麻醉,对照组4~8mg/(kg·h)氯胺酮维持麻醉。若发生明显心率减慢的现象则给予静脉阿托品[2]。
1.3观察指标确保治疗的效果,需观察的指标主要有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中全程监测心率(HR)。且依据观察术中患儿的体动和面部表情来判断每位患儿的麻醉效果,并记录观察清醒时间(即静脉维持药停止到患儿清醒呼之睁眼的时间),且术后及术中无不良反应出现[3]。
1.4麻醉效果评级主要分为三个级别:I级:病例交感神经兴奋和心血管症状不明显,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低于15次/min,血压增加低于2kPa。且呼吸顺畅、平稳,无流泪或出汗等现象,并对手术操作无反应。Ⅱ级:出现轻度交感神经兴奋与心血管现象,主要表现有,与基础值相比,血压增加2-4.kPa,心率值增加15~30次/min。并伴随有轻微皱眉或轻度呼吸加快,少量轻微体动或泪液等,但对手术操作无影响。Ⅲ级:出现有明显交感神经兴奋或心血管症状,表现为血压比基础值高于4kPa,心率值比基础值增加高压30次lmin,皱眉、流泪、呼吸增快、出汗等,且影响手术体动明显,因此需合用其他药物或加大追加剂,以此继续手术[4]。
1.5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使用的处理软件为SPSS11.0,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明显性差异。
2结果
表1给出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麻醉苏醒时间,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两组有显著差异。
表1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问和氯胺酮用最的比较
苏醒时问(min)氯胺酮用量(mg)
观察组24.6±10.3125.7±26.08
对照组42.7±14.9178.1±35.7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麻醉过程循环稳定、平稳,患儿能安静入睡,无明显躁动,且呼吸音清、平稳,分泌物少,无喉痉挛、屏气等呼吸道并发症。苏醒后无显著恶心呕吐、精神症状或躁动,且苏醒平静,醒后无嗜睡症状。但两组患儿均有少数病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较多患者在氯胺酮诱导下使用咪唑安定。
3讨论
氯胺酮不仅具有遗忘、镇静、麻醉及镇痛的特点,也是小儿静脉麻醉最为常用的药物[5]。传统静脉全麻方法使用轻基丁酸钠或氯胺酮复合安定,但在围术期出现较多不良反应。而单独将氯胺酮用于全麻时,常需剂量较大,且表现出不稳定的麻醉深度,且术中患儿易躁动挣扎,在浅麻醉下极易有屏气出现,喉痉挛及分泌物增多,呼吸道不易保持通畅、下领松弛,并在术后易有精神症状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在使用经基丁酸钠或复合安定后,明显延长麻醉苏醒期,且有的患儿苏醒时间高达2h以上[6]。
而现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是丙泊酚,具有苏醒完全、清除半衰期短、见效快等优点。此外对交感神经兴奋,丙泊酚还有一定抑制功能,而氯胺酮具有更为确切、完整的镇痛效果,但易引发心血管系统兴奋,增加术中的应激反应现象。然而将二药复合应用,氯胺酮能降低丙泊酚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而丙泊酚对氯胺酮维持期的苏醒期精神和心血管兴奋症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可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保持循环的稳定,提升麻醉效果。
本方法对降低氯胺酮剂量有显著作用,且具有麻醉过程平稳,麻醉深度稳定,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小,镇痛完善,麻醉恢复快等明显优点,在小儿短期创伤小的中小手术较为适用。
参考文献
[1]许俊玲,曲茹,王平.瑞芬太尼联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
[2]马进文.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08).
[3]费红.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02).
[4]谢观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03).
[5]陈文慧.氯胺酮在小儿麻醉应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02).
[6]马骠,陶巧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