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刘兴发
一、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分析
我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二十年。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最让我内心纠结的莫过于如何教会学生写出一篇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作文了。在平时海量的作文批改中,我常常很难发现一篇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作文!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在信息传输速度飞快的今天,虽然没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情况,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精神文明的程度并不高,即使有春风,也很难吹醒那些深埋在地里的“种子”。这里的人们传统观念还比较浓厚,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大部分家长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们为了生计,大多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巴马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文化底蕴不浓厚。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生长,自然缺少应有的培育创新意识的土壤。对于学生的教育,完全是依靠学校,学生没有人文环境的熏陶,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所造成的。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中小学生一大半都集中在县城的一小、二小、镇一小、县一中、县二中。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在这些主要学校的作文教学中,大都存在以下几种做法:
1.把作文开头、结尾模式化。
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往往分为几个类别来进行教学,如分为写人的、写事的等。每个类别的作文,教师都给学生拟好了开头和结尾,在考试时,学生便根据老师平时教的方法,做填空式的开头和结尾。如写人的开头往往是:“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人,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全班千篇一律。这就扼杀了学生在作文形式上的创新。
2.选材内容模式化。
以上所提到的几所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各种考试之前,常常要求学生背诵几篇例文,以备考试所需。考试时,叫学生把例文稍加变通,便形成了应试作文。如换例文中的人名、地名,换例文的个别事例,仿写例文中的事件等。这种做法,也许对于顺利通过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实际的作文能力培养,特别是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少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一到写作文,便只会去东拼西凑,根本谈不上个性的表达,更谈不上独特的个性感受。
(三)学校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
巴马县城的几所学校的学生,除一小外,其他各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被封闭在狭窄的校园内,学生们“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连衣服鞋子等都统一标准,一个个学生就如同用机器从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一般。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有的学生从五、六岁便被“禁闭”在校园里,与家人、社会长期隔离,有的连假期和双休日也被那些“忘我工作,乐于奉献”的领导老师用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小虽然未封闭,但一到傍晚,很多学生便被老师和家长引导到校园以外的学习阵地——家庭作业辅导班进行学习。学生也很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了巴马县的学生生活面十分狭窄,他们获得信息的来源局限于那几本可怜的书本,学生的感性知识、个性生活体验十分稀少。大家都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面的狭窄,会直接导致创作的枯竭。
综上所述,在这样家庭、社会、及学校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作文自然很难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了。那么作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因素,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写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作文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写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文,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问题的解决:走乡土道路,写创新作文
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给文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在今天,它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去解读人生,解读社会,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也更具有个性特点。因此,写乡土题材,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创新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巴马自古以来虽然是个蛮荒之地,但也因此才使生长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更具个性特点。生活习惯,民风民俗都与别处不同,语文教师若善于引导学生写出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作文,那就算是很好的实现了语文教育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教学生写乡土题材的作文呢?
(一)教给学生一般的作文创新方法,为写好乡土题材的作文作铺垫。
写乡土题材的作文要以写一般作文的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学习写乡土题材作文之前,教师应教给学生一般创新作文的写作方法。一般作文创新的方法有:
1.创新表达的形式。
文章的内容总是在一定的形式框架之下,新奇的形式总是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更能让人喜欢看,别人喜欢看了,才会有机会理解作者的感悟。因此让学生学会根据内容选定恰当新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的表达形式一般有:
①妙用修辞。
比如新奇的比喻,传神的比拟,生动的用词等,都会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用修辞时,不人云亦云,大胆地进行联想想象,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淡淡的荷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何其的“淡”,动与静又是那么的和谐,不禁让人通过此句想起了《西北有高楼》里的那种悠远的愁韵。在朱先生的笔下,这荷香与歌声是如此的美妙,朱先生心中的忧伤,“美”得如此让人挂怀!
②灵活使用长短语句。
语言的整饬,读来音韵和谐,使人易记,但不顾内容,一味地求整齐,却又显呆板僵死。因此,行文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既讲语言的整齐,又适当调整语句的长短,使文章语句在形式上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节奏强烈。如魏晋时期的“吴均体”在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上,就结合得十分美妙!
2.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构思作文。
创新的思维一般有:
①反弹琵琶,大胆逆向思维。
②突破窠臼,撑开发散思维。
③抛砖引玉,引发侧向思维。
④雅俗共赏,牵引多向思维
关于这些思维模式的论述,在许多教学论著中多有论述,在此不必赘述!
(二)引导学生写乡土题材的作文。
1.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在思想上,学生对于写乡风民俗的作文认识不清,他们多认为这样的作文不像“作文”,总觉得难登“大雅”,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作文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予鼓励。
2.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①勤于观察,勤于积累。
巴马县的中小学生大部分的童年都在乡村度过,他们从小就沐浴在浓郁的乡风民俗里,他们本身就长得“土”。在他们的记忆里,本来就有许多乡俗俚语、民间故事,若教师善于引导,让他们反观自己乡村中所发生的一切,让他们搜集整理,写作文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那么他们的作文一定会很有个性,不落人窠臼。
例如壮族聚居的地区就有布托罗的故事、三月三歌圩、拜神会等;汉族聚居的地区有《滚山猪》《杨万楼勇战妖魔》《一问三不知》《钻进油箩不沾油》等民间故事。在迎进嫁出等活动中,更是各具地方特色。这些丰富的乡土生活内容都曾植根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本来就是为展现学生个性所准备的。
乡土语言也很生动形象。例如:“别人你看脸大了,你的脸比屁股大……”这样的讽刺语言,比喻新奇,表现力强。在假期里,若叫学生带上一本小册子,把听到的这些语言记录下来,把它们提炼出来,使之符合普通话的表达规范,那么它们将是最为鲜活的文学语言。
民间的迷语、儿歌也很活泼。例如用玉米、稻谷等装在布袋里做成的枕头的迷语:“一个冬瓜,两头开花,哪个猜到,是他大妈。”这种枕头两头有出嫁前女孩手工绣的花。而捉山羊的游戏则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游戏,他们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游戏,那种快乐也许是他们一生的快乐之最。
……
所有这些,学生若能形成文字,将会是他们人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②善于提炼,善于表达。
有了积累,只是作文的第一步。要写好乡土题材的作文,还需要学生善于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整理,善于取舍。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懂得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懂得根据要求,恰当表达。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特别耐心指正,否则学生很容易把不合普通话表达要求的语言写进作文中,写成病句连连的作文,同时还会把那些愚昧落后的思想加以宣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
③身先士卒,撰文垂范。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求学生写乡土题材的作文时,教师也要常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带头示范写作。教师若能写得一手好文,那么对学生将是最大的鼓励。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每次作文,老师若能找出一些写得好的作文来给学生朗读,会大大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版报。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本地或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投稿,不管发表与否,这条路毕竟让他们走过。这些方法虽然老套,但是对学生永远管用。
总之,学生作文内容要丰富多彩,要独具个性,指导学生作文的路也应千变万化,不应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我们训练出来的学生才符合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