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陈玉军

陈玉军

(安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内镜诊断和病理检查两种方法在诊断慢性胃炎时的表现,探讨其相关性并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到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确诊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做病理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得到的检查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96.8%,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94.6%,两者一致性较好;通过对两种检查手段的具体指标分析比较发现,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慢性胃炎类型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的确诊应采用内镜与病理检查相配合的诊断方式,防止漏诊、误诊。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48-02

有文献报道称[1],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其中最常见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达59.3%,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达23.2%,在较高的发病率下常见漏诊和误诊病例,表明临床上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准确度有待提高,故笔者将探究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9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3±2.5)岁,病程1~5年,患者均伴有反酸、恶心、食欲减退、嗳气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排除有消化道严重疾病、胃部手术史、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后均做病理组织检查,方法如下:

内镜检查。采用盐酸达罗克宁胶浆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和润滑,由专业医师操作OlympusXQ-40型胃镜按照操作程序和诊断标准对食管、胃、十二指肠进行检查并在胃窦与幽门间距3厘米处大弯、小弯及胃部小弯三个位置取组织黏膜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在患者胃窦部距离幽门2至4厘米肉眼可见的大小弯和前后壁病灶处选择2至4块标本,使用5%甲醛溶液内浸润24小时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病理检查包括以下方面[2]: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生。同一检查部位有1块及以上萎缩标本即判定为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主要观察黏膜颜色改变情况;粘膜下血管暴露情况;粘膜皱襞情况。其中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如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有点状、片状红斑;黏膜有水肿、血斑。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呈花斑样,隆起;糜烂血管纹路清晰;黏膜粗糙不平,有节点样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在98例患者中,通过内镜查出CAG37例,NAG61例;通过病理检查共检出CAG35例,NAG63例。两种方法对CAG符合率为96.8%,漏诊率3.2%;对慢NAG符合率94.6%,漏诊率5.4%,表1。两者经检验表明一致性较好。

3.结论

慢性胃炎在我国属于高发疾病,常见慢性萎缩性胃炎(59.3%)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2%),其主要病因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如不及时时治疗极有可能发生癌变,已经有国外学者提出[3],胃癌的多发病阶段为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肉瘤,胃癌。因此及时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对采取应对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慢性胃炎患者在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通过其症状来确诊,目前慢性胃炎确诊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两种方法。但两种方法在诊断结果上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判断上存在一定差别,单一使用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临床上更鼓励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配合使用,通过内镜初步判断,再经病理诊断做最后的确诊[4]。

萎缩性胃炎在病理上改变的一大特征就是黏膜上腺体减少乃至消失,随后发生间质结缔组织再生和修复替代,这被认为是胃癌的产生前兆[5]。内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会受到图像影响而较难判断,故在初期较不易被发现;同时该病症发病时为分散性局部发病,组织检查受取样位置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发现。因此该病症靠单一的诊断手段有较高的漏诊或误诊情况,准确度不高,因此有必要探究合理准确的诊断方法。

在本报道中,对所有患者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6.8%,漏诊率3.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4.6%,漏诊率5.4%,该结果与既有报道相符合[6]。虽然两种方法经K检验一致性较好,但是仍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其一致性的原因在于内镜诊断设备的升级有关,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医师清楚的看到胃黏膜绒毛、腺体等微小结构改变,提高判断的准确性[7];对于二者的差异性,这与医师的操作水平、经验判断有关,同时由于注气量的不同胃内压力也不同,血管的暴露程度、颜色也会随之有差异而影响医师判断。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检查的准确度也会相应提升。对于慢性胃炎的确诊,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区别,在临床实际中不能依靠单一的检查手段,以避免漏诊和误诊[8]。对于内镜检查出的萎缩性胃炎应及时进行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病情,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恶化癌变。在病理检查时应全面准确,多角度取样,避免因取样不当而造成的漏检。

【参考文献】

[1]房静远,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2]郑鹤.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4,(2):262-263.

[3]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4]黄勤,房静远,于成功等.慢性胃炎的临床与病理学诊断进展[J].胃肠病学,2013,18(2):65-70.

[5]李新军,付丽梅,刘敏等.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26-129.

[6]LizioG,SterrantinoAF,RagazziniS,etal.Volumereductionofcysticlesionsaftersurgicaldecompression:acomputerised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icevaluation[J].ClinOralInvestig,2013,17(7):1701-1708.

[7]刘志朝.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医学报,2014,0(B12):468-468.

[8]苏振华,张健康.内镜技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4,19(12):75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