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吴集镇莫井完全小学421401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大多数都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其他科目最容易教与学。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达到高效课堂,对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举一反三:
一、对教学问题要“举一反三”
许多教师误认为把知识要点直接告诉学生,讲上几遍这个类型的例题,再让学生多做几遍就大功告成。教师起初有“效果”,可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反思三点:
1.思维能力,重在过程。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现在在数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所以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及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探索、归纳、猜想的过程,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所以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2.错的结果,重找根源。很多数学课上,大多教师会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对不对”、“是不是”等,教数学题时教师往往只注意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一位学生的作业做错了,当他改后老师吃惊看到,他竟然只改了结果,算式和计算过程都错了,却原封不动的交来。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改时,他却说“有一次我也是这样改的你就给打对了”。老师也一脸茫然。对此,当教师给学生批作业别只看结果,当学生做题做错后,请追根溯源,问他是怎样想的,帮他找出“病根”。
3.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联系实际教学生学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的,是需要进行精密的计算的、同时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是需要回归与生活的、是需要观察和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的多方面能力。
二、对学习问题要“举一反三”
1.提升质量,高效教学。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有效课堂的准备。从备课标、备教材,到备学生、备教法,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关键,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善“启”善“导”。其次,打造有效的40分钟数学课堂。课前让学生预习约5分钟,使其课间活动的思想和情绪慢慢恢复平静。课开始第6分钟至第20分钟,让学生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敏捷,是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最好时机,这段宝贵时间要充分利用好,探究本节课新知。课末10分钟,不少学生注意力开始不自觉地转移,有的开始渴望讲话,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期间不宜安排学生听讲,教师安排能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动笔的活动。最后,注重评价,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课堂评价学生应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培养习惯,学好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最重要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学初的前两周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思考、作业书写、计算验算、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练习,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教学中巩固强化,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生结对,合力助教。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培养师生感情的关键。教师上课时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学生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知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达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的目的。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另外,对于学困生要建立结对互学情谊。例如,在班上建立“师徒”小组,让一个学优生带一个学困生。教师与学困生共同制定出学习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小老师监督实施。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作业辅导。教师可以制定学困生评价奖励措施。学困生受到进步奖励,师傅享受同样奖励。同时,家校合作,重视和家长进行沟通,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充分而又对称的信息分享、经常性的联系。根据不同情况,将家长召集在一起分析学生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等。征求家长对教育的意见及要求,并耐心真诚地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的目标及措施,从而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