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圆杰(苏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215009)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中医疗法对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通过对62例病例运用中药外洗为主的治疗方法。结果绝大部分病例成功治愈。结论运用中药外洗对婴儿湿疹的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
【关键词】婴儿湿疹中药治疗外洗湿敷
1婴儿湿疹的病因和表现
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出生后1-3个月多见,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好发于婴儿的头面部,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复交替,伴有严重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若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婴儿的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1]。
2病例选择
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笔者用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6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门诊就医头面部湿疹患儿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1个月到14个月,病程5天到2个月。其中46例为母乳喂养,14例为混合喂养,2例为人工喂养。排除口服药物治疗及药物过敏患者。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未及时复诊者。
3给药和方法
蛇床子10g、黄芩10g、黄柏10g、苍术10g、马齿苋30g、苦参10g、野菊花15g。煎水外洗湿敷,一日一剂,每日洗2到3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母乳喂养患儿的母亲和混合喂养的患儿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日常护理忌用热水或含碱性的肥皂等,以减少局部刺激。减退的痂皮不可强行剥脱。洗澡的水温不宜过烫,应与婴儿体温接近,不宜过热。患儿的衣服选用棉质品,不接触肥皂、药粉、塑料制品。
4疗效判定标准
患儿使用该方剂外洗湿敷,每周复诊一次。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皮肤光滑,1至3周皮疹基本消退者,自觉症状消失。显效:3至5周治愈者;有效:治疗6周皮损减轻未愈者。无效:症状未见改善。显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5结果
62例患者经6周治疗,痊愈42例(67.7%),显效15(24.2%),有效5例(8.1%),无效0例。显效率为91.9%。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6讨论
中医古籍中虽无湿疹这一病名,但与文献记载的“浸淫疮”“肥水疮”“旋耳疮”“奶癣”“胎敛疮”“绣球风”等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外科正宗?奶癣》记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焯,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宁,瘙痒不绝。”《证治准绳》记载:“胎毒疮疥,或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从上可见,婴儿湿疹病因源于先天禀赋不足,属于易感性体质;后天饮食不节,失其调养;环境气候影响,居处触物;易激急躁,情志所伤。外因风、湿、热邪趁势袭扰,风性上扬、善行数变而见邪搏于肌肤,呈多形性损害,瘙痒无度。湿热充斥肌腠则见皮疹红肿灼热,脾虚湿盛见流津浸淫;或见迁延反复,日久则伤及阴血,出现血虚风燥而成慢性。因湿邪重浊黏腻,郁而化热,湿热交结,缠绵难愈,则常流黄水。又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湿疹常发于头面;风善行而数变,故湿疹常发病迅速,瘙痒难忍。综上所述,其病因总为湿热内生,外感他邪,故治疗总以燥湿解毒、祛风止痒为主。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因此,对湿疹的预防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患儿忌食牛奶、羊奶、鸡、鱼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患儿衣服选用棉质品,不接触肥皂、药粉、塑料制品。患儿不宜用热水洗澡或洗脸,应用芝麻油清洗局部,发病期问切忌接种牛痘及各种预防针,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家长不要让患儿用手抓挠患处,可以给患儿戴手套预防,以防感染。
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母体遗热于胎儿,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血热;复因喂养不当,而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发于肌肤;或湿蕴日久,伤津耗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治以润肤止痒洗剂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润燥为法。方中苍术祛风除湿、润肤止痒;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苍术含有挥发油,小剂量有镇静作用。马齿苋祛风泻火燥湿杀虫;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收涩止痒的功效。野菊花清热泻火解毒;蛇床子,苦参清利湿热,祛风杀虫的作用;苦参中所含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野菊花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等作用[3]。
由于婴儿湿疹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目前西医治疗上多采用口服抗组胺类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等,但由于婴幼儿服药不便,服药时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类固醇制剂因副作用大不宜长期使用,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中药湿疹洗剂既可外搽湿敷,又可外洗沐浴,且长期大面积使用无明显副反应,尤其适用于小儿皮肤病和皮损面积广泛者,具有其他软膏类外用药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新型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已成为治疗方面的一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
[3]李邻峰.特应性皮炎[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