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自愈1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神经性贪食症自愈1例分析

赵燕萍

赵燕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0004)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237-02

【摘要】贪食症是一种行为疾患,近年来此类进食障碍日益增多,多数患者认识不够,羞于求医。目的重视神经性贪食症病例,患者应积极就医,医患配合,尽早治愈。方法对一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症状描述及自愈过程分析探讨。结论不推荐自我治疗,心理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要尽早的救助于心理医生。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治愈

1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0岁,医护工作者,诉曾有神经性贪食症史15年后自愈,病史简述如下:

患者13岁时开始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太胖,觉得应少吃点,但食欲佳,忍不住多吃,之后又很后悔,会少吃或不吃,或选择大幅度活动等代偿行为,初始患者进食略多,但反复发作多次后,患者食量愈来愈大,一口气能吃约1斤主食,无法停止。患者很自责,身体也逐渐发胖,160cm的身高体重达69kg有自卑感。随着患者升学住校,学习压力增加,饮食更不规律,患者发作频率自每10天发作一次的至每周发作一次到二次,每次持续时间1至2天不等,每次发作都隐蔽进行,思想上剧烈斗争,但发作时就像牛一样的饮食,令患者痛苦万分,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进食障碍,患者患有胃炎、食管反流、蛀齿、失眠、便秘。所幸患者后来上了卫生学校,毕业以后从事卫生医疗工作,但患者碍于面子,未去心理门诊,尝试写饮食日记、体育锻炼、自我奖励等方法,有一定效果,但仍有发作,延至1-2月发作一次,期间患者经历了继续夜大求学、父亲病故、恋爱成婚等重大事件,每次感压力大、劳累、抑郁时易复发,患者尝试转移注意力,成功次数不多,病症一直到患者28岁时怀孕,患者认为应树立为人父母形象,并担心是否有遗传倾向,下决心一定要杜绝发作,并注意自身情绪调整、规律饮食,加强锻炼,之后12年未复发。

2讨论

神经性贪食症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冲动性的暴食,食后即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剧烈运动的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1]。贪食症是一种行为疾患,病情反复,病程长,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该患者为青春期女性,反复多次的暴饮暴食,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吃光大量食物,期间对过份的进食行为缺乏控制感、历时较长。每次发作后有规律的严格控制饮食或过度活动,以防体重增加、患者无精神病史、癫痫、口服避孕药史、无器质性疾病,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要求[2]。

治愈原因分析:患者为医务工作者,一度写饮食日记、制定控制病情计划、体育锻炼、自我奖励等精神分析疗法及行为治疗,有一定效果,发作时间从每周发作一次到二次延至一月左右一次,但未根治。根治的起源在于角色改变:患者怀孕认为应树立为人父母形象,并担心是否有遗传倾向,母爱的力量功不可没,但注意力的转移、规律的饮食、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对自身体重、体型、膳食的认知性重建等综合因素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当今崇尚“以瘦为美”价值观念下,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厌食症患者中有90%-95%是女性,贪食症也是如此。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贪食症在中学和大学女生中的患病率在5~19%之间,近年来,该病已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家的重视。神经性贪食症自愈病例报道少见,本例未正规求医,历时长达15年,其痛苦压抑心境可想而知,且患者为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故不推荐自我治疗。患者应认识到贪食症是一种心理-行为疾患,并且是可以治疗的,这非常重要,心理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关键是患者的自身认识度,要尽早的救助于心理医生,治疗过程中放平心态,及时找医生反馈。该病好发于青春期学龄女童,应尽早在学校灌输健康饮食、健康心理,对那些内向性格、要求完美、对体型较为关注,缺乏与家人交流,内心较封闭、不善于求助于人的女生应尤为注意,一旦发现,应做好长期心理疏导,做相应心理治疗,医患之间共同制定目标,及时反馈,抓住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角色变化,唤醒患者内在的意志和动力,及早治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71.

[2]冯凭.肥胖病厌食症与贪食症.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