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二医院药剂科350007)
摘要:目的比较阿托西班与利托君维持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前置胎盘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托君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西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西班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前置胎盘;临床疗效;安全性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晚期胎盘移位与子宫下段,是造成妊娠晚期孕妇严重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出现宫缩现象、频率加快,持续时间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易可造成孕妇早产,严重危害患者及胎儿的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上采用宫缩抑制剂,减少出血,延长孕周,以改善妊娠结局。利托君是临床应用广泛的宫缩剂,可有效治疗前置胎盘,但会对母胎产生不良反应,其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相关研究提出[2],阿托西班不仅能够替代利托君治疗前置胎盘,而且具有副作用少等优点。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盘出血的产妇,比较两种药物在治疗前置胎盘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76例前置胎盘出血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5.4±2.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4.6±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阿托西班治疗。控制起始剂量为6.75mg/0.9ml,静脉注射,将阿托西班混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5%葡萄糖液体180ml,充分混合,滴注速度18mg/h,滴注3h,总剂量≤330mg。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托君治疗。将盐酸利托君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混合,盐酸利托君注射液的浓度控制为100mg/ml,起始速度为5滴/min,30min后,每隔20min增加混合药物滴注速度5滴/min,最快滴注速度不能超过35滴/min。
1.3疗效评定
①显效:经治疗后,腰酸、腹痛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无宫缩、阴道出血的现象;②有效:出现节律性宫缩≤30s,出现宫缩现象≤2h;③无效:宫缩无缓解。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9.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的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用χ2检验,P<0.05评价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前置胎盘是目前临床导致早产最常见的原因,会加重引导出血的风险,导致孕妇出现中至重度的贫血,胎儿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胎肺发育不完善,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功能[3]。因此,及时有效减少出血、延缓孕周,促进胎儿各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是处理该问题的主要原则和最终目的。
利托君是目前常用的宫缩抑制剂,通过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提高肌层环腺苷酸的含量,减少游离钙的含量,达到降低子宫平滑肌收缩的目的。相关研究表示,利托君能降低肌浆蛋白链激酶的活性,实现子宫收缩的抑制。但利托君会对母体和胎儿带来不良影响,主要因利托君特异性不强,导致孕妇出现心悸、头痛等不良反应[4]。因此,对于部分孕期合并心脏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禁用该药。阿托西班作为另一种宫缩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与催产素竞争子宫肌层、胎膜以及蜕膜上的催产素受体,降低催产素效应的同时,还能降低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有效抑制宫缩。与利托君相比,阿托西班发挥抑制宫缩时具有特异性,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保胎目的,还能够减少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合并高血糖等特殊患者的危险,减少对孕妇和胎儿的伤害[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诉研究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阿托西班对比利托君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代维栋.阿托西班治疗前置胎盘4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424-1425.
[2]周小燕.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早产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2(2):42-46.
[3]张玉兰.阿托西班联合利托君治疗晚期流产及早产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0(5):1051-1052.
[4]陈春艳.盐酸利托君联合阿托西班治疗早产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6):504-507.
[5]刘丽丽.利托君、阿托西班、硫酸镁治疗先兆性早产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