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孙悟空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作者将人性、猴性和神性融为一体,将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发挥的淋淋尽致。本论文将从孙悟空的性格分析入手,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的分析,希望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改革和转型提供一些实用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孙悟空;性格;师范教育;启示;
前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陶行知教育名著》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博览古今才找到了差不多可以比得上的学变先生的学生,他就是大闹天宫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而我国的师范教育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不仅仅师范生要变,我国整个师范教育体系都要变,这样才能顺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1孙悟空性格分析
1.1孙悟空有目的、有理想、有远虑。
当孙悟空向菩提祖师拜师求学时,问他说:“你想向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只要有些道儿气,弟子便就学了。”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我教你个术字门中道,如何?”悟空道:“能长生吗?”祖师道:“不能。”他便道:“不学!不学!”……“你这猢狲这不学,那不学”于是便走上前敲了她三下脑袋离去。悟空明白菩提的意思,于是在三更时分菩提祖师向他传授了七十二变和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
1.2孙悟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孙悟空和师傅二人西行的同时,偶遇六位强盗。那几个人对孙悟空出言不逊,将他们一棒打死。唐僧闻之后,怒斥他不分青红皂白,乱杀无辜。认为猴子天生爱斗,没有一点菩萨心肠,如果再和当初一样,怎么能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从来没有受过这种气,于是变使着性子要离开。唐僧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老太太,送他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让他想办法给徒弟戴上。老太太还教了他咒语后,便消失而去。后来才得知是观音菩萨显灵,焚香叩拜。孙悟空在路上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下又重新来到了唐僧身边,惊喜的发现一衣一帽,情不自禁的戴上帽子。唐僧连忙念上咒语,使得大圣痛苦不堪。这就是“紧箍咒”的由来。一路上因为它的存在,一向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猴头,行动起来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为师徒二人去西天取得真经作了重要的保障。
1.3孙悟空勇敢、敢于挑战的性格
孙悟空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境,主动请缨。不管道路多么坎坷,困境多么艰难,忍辱负重,一心为保护师傅取得真经。从金蝉遭贬第一难到老龟湿经第八十一难,孙悟空无不信心百倍的用自己的武力去面对、征服他们。在大战红孩儿一战中,悟空可是吃尽了骨头。红孩儿抓了唐僧想吃唐僧肉,孙悟空屡次涉险想救师傅,却屡战屡败。请来龙王,可红孩儿使得是三味真火,越浇越旺。变成自己兄弟牛魔王的样子,被实出破绽,落荒而逃。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独自飞向南海,请观音相助,才有惊无险。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英勇好斗,打抱不平。孙悟空在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更能说明孙悟空是勇敢斗士形象的化身。
1.4孙悟空高傲、浮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知您是否记得《西游记》中这一回,师徒五人一路西行到达万寿山庄。据传说吃了庄中的人参果可以年年益寿、长生不老。在八戒的怂恿下,悟空认为:“这小事难不倒我。”可知被发现后还被清风道长辱骂,悟空一怒之下,一棒推到了千年人参果树。观主将师徒众人囚禁,孙悟空游遍三界,到处询问岛洞神仙。询问无果时,到南海拜见观音,才复活果树,五人得以继续上路取经。孙悟空拥有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的本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却殊不知本事再大,也有落难的一天。孙悟空天生的猴脾气,性格毛躁,骄傲自大,好胜心强,一旦有人使用“激将法”,便会恼羞成怒、怒发冲冠。
1.5他好图虚名,追求“齐天大圣”的称号
《西游记》原文:……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为做个什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杆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不许再称大王。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不畏神权,敢于向命运挑战。但过于在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急功近利,目的性强,功利性盛。
2师范教育的现状分析
2.1研究选题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
爱伊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点,是河流之源,树之根。选择正确的课题可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像找到了储量丰富的矿山,研究越多,收获越多,兴趣越大;否则研究的有效性和质量将遭到质疑。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的研究领域不能很好的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社会实践。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去选题,但是随波逐流,研究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可控范围,随便一个觉得新颖的题目就想深入研究,就将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失去实际的意义。
2.2教师岗位缺乏制度保障
《孟子》中写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当今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教师也不例外。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见,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老师的职能不再是简单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成败。在《教育规划纲要》里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笔者深刻认识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想要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但在教育深化改革过程当中,改革的路途并不是平坦一帆风顺的。“教师的薪资待遇问题”、“教师医疗养老问题”、“维护教师权益问题”等至今未完全解决。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国不得不制订些相关政策与法律,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以法律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2.3教育模式传统、封闭、单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在百年前就告诉我们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在师范教育的创新方面,新事物的产生必定让无知者感到恐惧。取得成功的过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要有充足的信心与面对困难的勇气。我国师范教育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现实困境,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师范教育模式早已经不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以前的培养目标低,不能充分挖掘出教师们的真实水平,导致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且更重要的是缺乏创新精神。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秉持发展、创新的理念,敢于打破传统、封闭、单一的模式的勇气,也并不意味着对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全面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体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综合能力。
2.4教师功利心强,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随着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压力增大,很容易形成浮躁之心。我国的师范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教师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无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可能对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产生阻碍。有人说:“今天的教师和以往的教师不一样了,似乎更难做了?”往往有人向教师头上戴上了‘功利化’的帽子,开学送礼,收费补课等种种诱惑使教师无所适从。有的教师无法承受起‘钱’的诱惑,经常做些自己无法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争抢教学工作的任务。由于自己的教学任务繁忙,每天加班熬夜备课,穿梭在各种教室之间的走廊上。由于效率低下,甚至不备课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东拉西扯、夸夸其谈。更有少数教师为了个人利益,无视纪律和道德规范,发展到与学生合谋作弊,以权谋私,私改学生分数,企图利用学生获取每年的教学评估的优势。这些种种不良性行为严重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科生相当于大专生,研究生相当于本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严重病态。
2.5社会服务意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科学研究一定要最终回归到社会,为社会服务。而我国师范高校社会服务意识并不成熟,社会服务理念过于功利化,他们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往往忽视了大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好学生就是他们对社会做得最好回馈,这一现象是由于老师们对社会服务观念认识不成熟造成的。更有的师范高校认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职能,我们只需要履行我们的教育职能就行了,与我们毫无相关。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是我们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当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以社会利益为先。实现师范高校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时代课题。
3孙悟空性格对师范教育的启示
3.1加强国家政策保障
孙悟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告诉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有保障的基础上,要学会自尊自律,在教学过程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人格魅力和专业魅力感染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使学生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如果说,孙悟空被紧箍咒制约着,为顺利到达天竺提供了保障。那么,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教师们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为解决当前教师热门问题,使得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深刻的作用。
3.2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曾经说过:“做出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的确,我们在师范教育发展转型阶段,孙悟空的那种勇敢,敢于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上,笔者认为都应该实现一定的创新与突破,使我国师范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顺应世界的潮流。
3.3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陶行知曾经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礼记》中也提到过,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当今时代,教师想要“守身如玉”“一尘不染”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教师,就必须严以律己、自尊自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拿自己应得的东西。现今大部分学生处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做好学生们的楷模和榜样。
4总结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校长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师才是学校里中流砥柱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大学里不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大师,大学需要兢兢业业、具有创新精神、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懂得教育真正意义的大师。随着综合性大学向师范化方向发展,无疑给师范教育带来了危险的警报。笔者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的,化解矛盾的突破口在于培养“真正的大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乃教学之魂”。的确,要想使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长久不衰,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师范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想要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顺应世界的潮流,新时代的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陆建非.陶行知教育名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2]闫建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转型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0
[3]周洪宇.中国教育黄皮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02
[4]张蕾.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性格[D]艺文天地.2011.04
[5]钱成.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之形象[D]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9
作者简介:智瑞腾(1992年10月—),男,河南省偃师市人,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
指导老师:武汉体育学院教授,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