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朋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36-02
【摘要】:冠心病和高血压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冠心病与高血压均是本虚标实之证,古今医者多从阴虚阳亢、痰瘀互结论治,着眼于心肝肾,关于脾胃枢机升降失调则论述不多。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认为脾胃亏虚才是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辨证论治;
1祖国医学对于脾胃与冠心病及高血压关系的认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及其发展中,脾胃亏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脾胃运化功能虚损,无力运化水液,水饮停滞,遇寒则凝而为痰;脾胃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加之痰饮内停,阻滞气运血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结,气血紊乱,升降失常,阻于心脑则脉痹神乱,故脾胃亏虚为其基本病机。
脾胃大家李东垣就指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犯清阳之位,故见眩晕。"并在《脾胃论》记载"五脏皆属于脾胃,脾胃虚则俱病。"可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与高血压自古已有。
2脾胃与冠心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间通过经络互相联系、影响。脾胃与心通过经脉相连、功能五行相关;心与脾胃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紧密相关的。脾胃居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升则精微与阳气上充胸中之心肺,降则滋后天阴精以济心火,长期嗜烟好酒,饮食惯于厚味,劳倦失度伤脾,皆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血瘀相合而阻脉,血少脉阻,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1]。奚凤林[2]则认为,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痰浊内阻,郁闭血脉;无力化生精微,营卫无根,乃致宗气不足。进而胸中阳气不展,阳气少则血脉不能行,血行无力,与痰相合,凝泣不通,胸痹乃发。《金匮要略》将胸痹之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阳微者,脾胃虚弱则水谷精气不能上输,无以滋养心阳;阴弦者,脾胃虚衰运化失职,痰饮瘀血合阻于内,阴邪停聚。
3脾胃与高血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中所藏之精,悉皆依靠脾胃运化,脾旺才能将"清阳"输布于"上窍",发散至"腠理",充实到四肢百骸。
本病的发生不外乎以下两者: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摄纳之水谷,气血无以化生,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无力推动清阳上升而致头窍;血虚不能脑无所荣,脑窍空虚发为眩晕。正所谓"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所述"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脾失健运,水湿痰饮停聚于内,阻滞清阳上升,清窍失养,故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正所谓"无痰不作眩"。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痰饮阻滞,升降失常。脾胃虚衰,升降无力,则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荣,是为"升之不及降之太过"故以"升降"二字为之核心。正如清·黄元御所论"脾升则肾肝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而心肾水火相济,亦需要脾胃升降之功。故脾胃失健运,升降失调则生眩晕。
4脾胃与冠心病及高血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因机复杂,或因痰,或因瘀,或阳亢,甚者有闭脱之证,不一而论。临证之时,常使顾此而失彼,甚为棘手。因此在治疗中应重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培土调中,升清阳而降浊阴,滋生气而畅血脉,理阴阳而调柔刚。
5临证加减
结合临床上患者多阳虚致实,外感实邪,久坐少动等特点,以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加以健脾和胃之品。若有气滞心胸,胸闷痛,胁胀,善太息者加用枳实、厚朴、柴胡;若见气短,不足喘息者,加升麻、柴胡、桔梗;若有血瘀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症状者加用郁金、葛根;若有寒凝心脉而发胸部剧痛,手足四肢不温胸,面白,加用附子、肉桂;若胸闷重,体胖,咯吐痰涎,加以竹茹、胆南星以化痰。腰膝盩软,脾肾阳虚者,加用仙茅、仙灵脾,肝肾不足者,加用杜仲、菟丝子。
6结论
临证中认为,脾气虚、脾阳不升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程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故在治疗阴虚阳亢的同时,重视脾胃在气血生化、气机升降、土枢四脏方面的作用,从阳虚脉痹,轴枢失和认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以通阳宣痹、培土调枢。用甘温以益土气,辛散以上导清阳,苦泄以下降浊阴,掣引气机之平和。用辛滑以通利气血,辛甘以化阳助气,化痰瘀之实而脉畅神安。在临证中,辨证准确,升脾阳、通心阳而平肝阳,别其柔刚,定其血气,是以阴平阳秘,人身得安。
参考文献
[1]刘继生,刘树鹏.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52例[J].现代中医1996(1:):10.
[2]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24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