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导致电网建设规范化不足、无序发展等弊端,研究适合一般城市电网的规划方法和流程。介绍了广东某市电网“布局+接线组”的电网规划方法、主要原则以及数字化规划的实现流程和工具。实践表明,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电网网格化规划的成效明显。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布局;接线组;数字化
引言
随着近年城市配电网的快速发展,传统规划方法只针对单一现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综合多个问题和未来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因素考虑不足,规划的前瞻性不足,特别是对于区域的整体负荷发展把握不够,已渐渐难以适应目前规模庞大的配电网;且城市配电网长期以来主要跟随负荷发展,配电网规划不能落实到具体项目,易受业扩、居配、迁改等工程的影响偏离规划目标,不能具体指导配电网项目的立项与建设;同时与地方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因地方建设规划调整较快,配电网规划容易滞后,协调发展难度较大。因此,需要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法来科学、统一地开展配电网规划。
笔者结合我市当地配网和城市规划实际,对网格化规划方法在普通城市电网实施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普通城市电网的“布局+接线组”电网规划思路和数字化规划方法和设计工具。
1网格化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通过分析近几年多个城市配网网格化规划的实践经验,笔者发现目前的网格化规划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一开始就聚焦细节,自下而上地开展电网规划工作,凭经验开展网格边界划分,没有事先统筹做好变电站资源分配,包括变电站供电容量、出线间隔、站间联络分析、线路走廊总体布局等,而只侧重对单个网格进行独立分析,容易造成规划资源需求过度,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到了规划后期还需要对部分网格进行重新分割或优化整合,对有关联的网格联合开展网架优化、站间联络调整等,才能得到整体最优规划方案,造成规划工作多次迭代,浪费人力和时间。
为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促进配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科学性、规范化和标准化,笔者在网格化规划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电网“布局+接线组”的电网规划方法,该规划方法先开展变电站供电布局规划,确定每一个用电地块的上级电源供电方式,然后进行网格划分,确定每个网格接线组网架层接线形式,统筹做好变电站资源分配,之后对每个接线组的主干层、接入层、用户层进行规划设计,最终实现“自上而下”的资源统筹与“自下而上”的精细设计相结合的层间协同、资源最优利用及降低线损的目的。笔者结合该规划流程编制了一套数字化规划工具,可有效利用电网公司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海量电网数据,实现规划基础资料的准实时更新,精准的负荷预测,标准化的设计输入和输出,快速便捷实现规划方案分析和指标统计,大幅提高规划质量和效率。
2“布局+接线组”的电网规划方法
通过开展上级变电站资源布局规划及网格接线组规划设计,实现电网层间协同与各层资源优化配置。整个规划过程可以分成四大部分:基础分析、布局规划、接线组规划和方案评估。规划的主要步骤和流程包括:区域概况分析、电网现状分析、地块划分及负荷预测、上级电网规划、电力平衡分析、地块内外联规划、网格划分、接线模式规划、变电站资源配置、接线组各层级规划设计、配网自动化及通信规划、投资估算及方案评估。
在正式开展布局规划前,需要先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城市发展建设分析、电网现状分析,配变用电信息等,划分用电地块。形成电网规划所需的地理信息、电气信息基础。
2.1布局规划
布局规划是指基于精准的负荷预测基础,统筹做好变电站资源分配,包括变电站容量、出线间隔、站间联络分析,线路走廊总体布局等。
1.地块负荷预测
(1)现状负荷统计
根据用电地块范围统计地块内配变资料。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等历史用电大数据,对地块内所有配变负荷数据叠加运算,得出本地块最大负荷值。
(2)负荷特性分析
对配变用电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归纳总结区域供电负荷特性。作为负荷预测的参考指标。
(3)近期负荷预测
收集负荷增长资料。多渠道了解用户报装情况、意向用电情况以及当地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等经济发展情况,以准确掌握近期负荷变化。
近期负荷预测采用报装负荷法和自然增长率相结合的预测方法。近期荷计算方法如下:在用电地块现状年高峰负荷基础上,以年度报装负荷为依据,考虑原有负荷的自然增长、报装负荷转利用率等因素,具体计算公式为:
PN=P0×(1+K1)n+Σ(Pn×K2×K3);
其中:K1:为负荷自然增长率;K2:典型配变负载率;K3:负荷阶段系数。
(4)远期饱和负荷预测
远期负荷预测分成两部分,一是已建成用地远期负荷预测,二是未建用地远期负荷预测。其中,已建成用地远期负荷以中期负荷预测成果为基础,以自然增长率法预测远期负荷。未建用地远期负荷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依据地块城市规划成果,结合当地典型用地负荷密度指标,计算用地的远期饱和负荷。
对于未有城市规划的地块,宜结合土地规划中可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分布,基于近中期负荷预测值采用增长率法预测远期负荷;对部分特殊地区,可根据经验作为点负荷预测其远期负荷。
2.上级电网规划
(1)上级电网规划成果分析
根据上级电网规划成果,分析近区变电站布点规划情况、高压网架规划情况;分析上级电网强简,对下级电网供电可靠性支撑水平等。
(2)电力平衡分析
根据地区总量负荷预测结果和地区变电容量分配,计算地区供电容量需求、现有变电站在各规划水平年的容载比等;
(3)主网规划建议
计算计及规划变电站布点后的容载比和供电容量;根据地区负荷需求情况提出主网规划建议,跨地区变电站容量统筹调配建议等。
3.联络片及网格划分
(1)地块供电电源选择
以变电站布点为基础,以供电半径最短为原则,考虑主要中压线路走廊布局,确定各用电地块可供选择的主供电源和备供电源。
(2)联络片划分
根据用电地块供电电源选择、路网、地理分界等条件,划分内外联片。
(3)网格划分
在同一联络片内将相邻的地块进行优化组合构成网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路网、地理分界、现状线路走向、用电地块负荷等边界条件对网格范围进行调整修正。
4.接线模式规划
根据网格划分成果,网格负荷预测结果,线路走廊总体布局,规划网格供电线路数量、接线组线路接线模式。
5.变电站资源配置
(1)资源配置
根据用电地块供电电源规划、网格接线模式规划成果,统筹安排网格供电线路的变电站出线间隔资源,实现配变-线段-线路-母线-主变-变电站的电气链统筹分配。
(2)资源使用校核
计算、校核变电站的供电容量、变电站负载率、出线间隔资源使用情况。
2.2接线组规划
若干回(一般不多于四回)以典型接线方式相互联络的中压线路称为一个接线组。接线组之间电气关系应相互独立。网格接线组规划应注意分层管理原则。接线组规划是指对接线组内线路的网架层、主干层、接入层和用户层进行规划设计。
1.网架层规划
网架层主要关注接线组的网络接线模式、线路负载控制、出线间隔资源占用、供电可靠性要求等。设计网格的典型接线模式,各阶段网架过渡方案,线路负载控制要求,分析各阶段组网策略等。
2.主干层规划
主干层关注接线组内线路的主干线布局、关键节点和联络点设置方式(串接式、主干配)、与配网自动化建设需求的配合等。结合网格内现状线路走向,根据各阶段网架层的设计成果,设计线路主干线走向,选择主干节点的供电模式并布置主干线路上的关键节点电房,确定线路联络方式和联络点位置,参照配网自动化与配网通信相关原则,同步设计配网自动化模式和自动化网点布点。
3.接入层规划
接入层关注线路主干节点与用户(配变)的连接方式,制订电缆线路、架空线路的接入原则、方法,设计具体接入方案。制订公用配电房建设标准,统建小区和非统建小区用户的接入规则,指导业扩工作实施。
3数字化规划方法
3.1数字化规划概念
现代电网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电网公司积累了海量的电网数量,但这些海量数字通常在部门之间独立存在,并不相通,形成了信息孤岛。要做好电网规划,需从不同部门获取相关电网数据进行分析,信息孤岛的存在,造成了规划资料获取困难、整合困难。电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建立在地理资源开发上的,网格化电网规划是电气信息与地理信息的优化组合。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电网建设,电网规划也应该进行数字化改变。笔者在布局+接线组规划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可获取的电网数据和城市地理数据,提出配电网数字化规划理念,并结合该规划理念设计了一套数字化规划工具。
图1数字化规划流程概念图
图中蓝框为规划中使用的地理信息,浅红框为规划中使用的是电气信息,圆圈1~7为数字化规划工具,包括系统插件、数据库计算软件、标准化计算表格等。地理信息是开展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基础。
整个数字化规划流程,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搭配数字化工具,实现了配电网规划过程大部分数据的标准化输入和输出,大幅提升了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力保证规划成果质量。
4结语
通过“布局+接线组”的电网规划方法和数字化规划流程和工具,可以实现精准负荷预测,快速便捷方案分析、指标统计,大幅提升电网规划质量和效率。通过电网布局规划,实现配网与主网无缝对接、统筹电网资源配置;通过接线组规划,实现配电网分层分级管理,目标网架标准、过渡过程明确;通过网格化设计,可以实现电网规划与地方城规相结合,区域划分清晰、配网化繁为简。我市经过近两年的电网网格化规划推广,有效固化规划成果,形成一格一册;规划项目落地、指导建设业扩;运行方式稳定、运维抢修便捷;各项指标达标、投资经济高效。初步建成以“网格化布局,差异化建设,便利化接入,精益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配电网。
参考文献:
[1]李冬.中压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研究.电工电气,2014(7).
作者简介:
莫志伟,本科,电气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