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尹东丽

河南郸城县一高附中尹东丽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当人对认知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表现为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他的心理感受就处于强烈的兴奋之中,他的思想也就最活泼,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就处于最佳状态,这时的学习效果最好。如果使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状态中,那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怎么才能使学生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点看法:

一、注意挖掘教材的趣点、难点

每篇课文都有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地方。如《荆轲刺秦王》的预习提示中“为了抵抗强秦的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见陵之仇”是怎么回事?学生会产生疑问,而课本中又没有任何提示。又如课文中荆轲刺秦王失败了。(荆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为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然约契以报太子丹也。”而陶渊明则在《咏荆轲》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不是矛盾吗?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合理呢?学生对这些问题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应注意一定对课本的挖掘,侧重于对全文的重大问题,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对本文的重要教学目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这样使学生通过几个有兴趣的问题的思考解决就能较好的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要求。

二、要善于利用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随着对生动教材内容的深入阅读和教师对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想时时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中,读了前几节,学生突然问“兰芝聪明、勤劳、美丽、善良,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她几乎具备了一个女人的所有传统美德,为何她婆婆看不顺眼呢?”读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时,学生又感到不可理解:“他们何必寻死呢?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啊,比如私奔,为什么不呢?”看到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有兴趣,我就停下来让学生自由深入地探讨。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结论有两种是大家比较接受的,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嫁过来好几年了(“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如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婆婆等着抱孙子等得不耐烦了,所以“三更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所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所以“吾已久怀恨,汝其得自由”。二是由文中看出焦仲卿的父亲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相亲,自从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之后,把爱转移到了刘兰芝身上,使母亲受到了冷落,母亲嫉恨兰芝才这样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体味。第二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父母兄长之命自由恋爱、私奔是大逆不道,无处容身的。所以一旦学生的思想火花闪动,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它,也不能简单的代学生作答,要让他们去解决疑难,要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及有关知识背景,社会方面,风俗习惯等等方面思考,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尽管这节课的预定目标没有完成,但却取得的效果比预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于学生的独创性见解,首先要持鼓励的态度,并且听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不要轻易的打断他,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见解,可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把不同的意见听完。如果学生已取得了一致并且比较正确的答案,教师就不必解答了。如果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或者教师认为学生的见解有明显的错误,教师就需要把学生的错误点指出来,并用确切的证据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暂时不能说服学生,不强求学生放弃自己的看法,可让他保留,课下进一步研究。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本中已经很明确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掌握,能够通过查阅、思考解决的问题。让他自己去查阅思考,这一点应注意不能放任自流,要注意检查督促,以促进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学能力。另外,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介绍一些好的学习的方法,帮助解决学生课外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轨道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