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治国马越(辽宁抚顺煤矿脑科医院康复科113123)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23-02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训练组(A组)和个体化康复训练组(B组)。A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B组由专人负责根据患者自身的肢体瘫痪程度和心理障碍状况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家属巩固康复训练。采用SAS、SDS、简化Fugl-Meyer(FMA)量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接受康复训练前两组间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月后个体化康复训练组(B组)SAS、SDS、FMA、MBI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A组)(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训练脑卒中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脑卒中存在很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带来了躯体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使更多的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受益,也促使患者能够最大可能地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障碍,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使患者更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入选条件:①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塞或脑出血;②初次发病;③年龄在80岁以下;④神志清楚,无明显听、理解能力障碍,均有一侧肢体瘫痪;⑤无严重精神症状、智能璋碍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心肺等功能不全。将该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训练组(A组)和个体化康复训练组(B组),常规康复训练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5.76)岁,左侧肢体瘫17例,右侧肢体瘫13例。个体化康复训练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9例,年龄51~80岁,平均(61.3±6.22)岁,左侧肢体瘫18例,右侧肢体瘫12例,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即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脑代谢促进剂等)。常规康复训练组(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推拿、针灸等)。个体化康复训练组(B组)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负责根据患者自身的肢体瘫痪程度和心理障碍状况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家属巩固康复训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2]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3]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SAS、SDS均包含20个项目,<50分为正常,>50分表示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4]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调查采用简化Fugl-Meyer(FMA)量表[5]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对患者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在康复训练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月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康复训练前下降,但个体化康复训练组SAS评分、SDS评分下降更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的MBI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康复训练前,但个体化康复训练组的效果更好,具体情况见表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数遗留偏瘫、语言障碍等终身残疾,使患者日常活动受到明显的限制,严重影响了生理功能和躯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工作能力的丧失,将导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有时还会使病情加重或复发。
在以往的康复训练中,一般都比较强调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对心理障碍的干预不够重视。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早期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干预,将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预后。主要表现在:首先,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会加重病情或继发“再卒中”,而心理障碍导致的被动退缩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康复延迟,可加重残疾程度或继发残疾。其次,有心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会有心理反向投射,导致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再次,如缺少心理支持,可使心理障碍迁延不愈,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心理障碍而反复就医而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6]。
由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复杂,因此,心理干预通过对机体生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躯体康复。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减少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发生,预防及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支持性心理干预可极大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自信心,进而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进程。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接受康复训练的主动性等因素及时给予康复评定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在遵循“循序渐进”的康复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尽快地发现障碍点,进而针对障碍点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在康复训练期间,指导家属巩固康复训练既可以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巩固康复训练,使患者能更快地熟悉并掌握康复训练的要点,改善功能障碍的薄弱点;又可以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的指导患者形成并巩固正确的康复训练模式,纠正康复训练中出现的不良姿势等异常模式。这将对于患者康复疗程的缩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更突出了患者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的概念。社会支持系统的最大组成人员是患者家属,家属的支持可以降低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促进其诊疗及康复[8]。因此,家属的支持和指导患者巩固康复训练更加促进了患者自信心的提高,反过来也促进了康复训练的进程。
总之,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我们必须重视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问题,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及时给予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积极给予心理干预以及指导家属配合巩固康复训练将明显缩短脑卒中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正确认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增加康复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EideckerJ,Glockner-RistA,GerlachAL.DimensionalstructureoftheSocialInteractionAnxietyScaleaccordingtotheanalysisofdataobtainedwithaGermanversion[J].JAnxietyDisord,2010,24(6):596-605.
[3]KulathungaM,UmayalS,SomaratneS,etal.ValidationoftheGeriatricDepressionScaleforanelderlySriLankanclinicpopulation[J].IndianJPsychiatry,2010,52(3):254-256.
[4]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9.
[6]张长青,王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7]PohjasvaaraT,LesskelaM.VatajaRPost-strokedepression,executivedysfunctionandfunctionaloutcome[J].2002,9(3):269-275.
[8]梁涵岚,李海玲.浅析家属陪护促进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