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江苏常州213032)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1-02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使案例教学法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教材内容中体现
高中地理必修3的主要内容,是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修3在内容体系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案例展开。全书分五章共十节内容中有九节是以一个典型案例展开的,每章后面的"问题研究"也是针对案例的探究。教材中有这么多案例,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2、课程标准中体现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必修3共有十三条标准,其中有十条是这样表述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举例说出……","结合实例、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目标不是掌握具体的知识,而是掌握基本思路、方法和原理,选定的某个区域只是一个例子,通过分析该区域的某些地理问题,来寻求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其他区域的相关问题。例如:通过"西气东输"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出现的问题。
3、高考试题中体现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在大部分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上都体现了"案例导原理"或"案例导理论"的特点,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或案例,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或规律来分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
4、课程理念中体现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案例是一个真实的、生动的、包含问题的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所强调的。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达成课程目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有效性
(以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
国西气东输为例")
1、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的课表要求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节的重点不是掌握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是关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以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教会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的过程
(1)、课前探究--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主要是围绕案例进行的讨论,为了使课堂讨论有序、有效开展,学生必须在课前围绕案例去收集相关资料,必要时,教师也可给学生印发一些补充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
(2)、课内讨论--案例教学的关键
首先,呈现案例
案例呈现的时间可以在课前或课中。案例展示方式多种多样: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影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录音;④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等等。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必修3几乎每一节都提供一个案例,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光用课本上的案例还不够,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新的案例来解决一些难点或重点。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我编写了新的案例:
2002年7月,西气东输管线正式开工铺设。输气管道恰好需要通过新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双峰野骆驼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仅存不到八百头。保护区从里向外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按照设计,输气管道穿过自然保护区三百公里中有七十公里要穿过缓冲区。但是西气东输管线为野骆驼让路,将管线从缓冲区改到实验区。改道使管线长度增加了近十公里,而西气东输管线的平均造价是一公里一千万人民币。为了那不到八百头的野骆驼,西气东输管线从帐面上多花了上亿元。
其次,提出问题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首先要让学生根据案例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设疑,老师不宜将所有的问题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
[例如]:本课在呈现案例后首先让学生提问:
西气东输管道为何要给野骆驼让路?
如果按原计划进行会出现什么后果?不绕道行不行?
然后老师可进一步深入拓展:
西气东输对调出区和调入区有什么影响?
西气东输管线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第三,小组讨论
美国哈佛大学梅塞思博士说:"与那种松散结合的个体学习者不同,案例教学需形成一个学习者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分担着学习的责任。"为了方便,前后桌的学生为一组,每个成员要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然后进入全班讨论,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疑问处提出来由全班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本课教学中,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绕道"和"不绕道"两种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然后各小组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以新疆人、山西人、上海人进行角色表演,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针对共性的问题再进行全班讨论。
最后,总结评价--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是对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讲评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和思路上,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要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富有创意性的发言、建议和想象,讲清案例贯穿的知识点和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总结或者进一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而广泛地思考。(例略)
(2)课后拓展--案例教学的延伸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是太好。所以要加强课后的拓展和运用。
如本课教学后,可以把对南水北调的"问题研究"作为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角色性"
1、老师在课前要当好"编剧"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是老师在课前编写好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一般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老师在课中要当好"导演"的角色
课堂讨论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和展开讨论。通过启发、点拨、诱导等方式,将讨论步步引向深入。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案例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要适当启发、引导。
3、老师在课尾要当好"裁判"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所以老师的评价要民主、科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