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庆王爱坤王学斌(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结石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肝胆结石患者3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就其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肝胆结石患者30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外,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在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管结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改善了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肝胆结石腹腔镜微创效果观察
临床肝胆管结石病情表现复杂,有较广的病变范围,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若采取的治疗措施不恰当,会导致高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腹腔镜微创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在肝胆结石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肝胆结石患者3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就其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肝胆结石患者30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论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4-75岁,平均(45.8±3.1)岁。均采用B超及磁共振在术前对肝胆结石进行确诊。其中44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16例为胆总管结石,随机按每组3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情、结石部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30例患者在全麻下对胆囊行常规切除,并于胆总管前壁处取1.0-1.5cm切口,采用取石钳取出结石,并在术中行胆道造影探查,排除结石残留,并行T管留置。
1.2.2观察组本组30例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行腹腔镜微创治疗,实施四孔法操作,对穿刺孔位置在剑突下3cm及右2cm处定位,使其保持垂直,并与胆总管接近,以利腹腔镜取石。另外3个穿刺孔设置的方法同LC常规手术。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对胆囊三角区行解剖操作,分离胆囊动脉、胆囊管,分别放置可吸收夹在胆囊动脉近端,钛夹在远端,行离断操作。可给在胆囊管近胆管处放置一枚可吸收夹,以防小结石在胆囊内坠入胆总管。暂不对胆囊管行切断操作,以为牵引胆囊管提供条件。将胆总管前壁无血管处,胆囊管肝总管交汇处行1cm纵形切开,经剑突下将纤维胆道镜置入,将结石用取石蓝取出。后反复冲洗胆道,并行导管留置,观察有无结石残留,常规抗感染,对胆囊实施切除。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在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进行观察。同时记录两组切口感染、胆瘘、切口疼痛、结石残余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取(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各1例结石残余,观察组胆瘘1例,对照组2例,无明是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2例,对照组为23例,且对照组切口感染5例,对照组无切口感染发生,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外,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在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胆外科胆道结石属多发病和常见病,手术技术及方法也类型多样,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开腹术式患者依从性差,具有较大创伤,所需承受的医疗费用较高,机体在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在微创外科的影响下,传统外科格局发生了较大转变,为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新方法,随着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及器械的改进[2],腹腔镜微创手术已广泛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具有痛苦小、术后易恢复、取石彻底、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的优点,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腹腔镜易明确诊断结石部位,对结石大小、位置、有无残留等可直接了解,利于简化手术,降低了残石率,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盲目性,同时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发生。并降低了腹腔污染的机会,对感染行有效预防,保障了手术成功完成。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管结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改善了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绍信,李春颖,陈小健.肝内胆管结石167例外科综合治疗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8,12.30(6):37-38.
[2]任潇毅,牛跃平,杜绍先.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临床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