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陈国志

河南宝丰县二高陈国志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问题的教学,达到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问题的解决.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主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大家都证不出,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解决,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数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突破常规,敢于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