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招远市西苑学校,山东烟台26540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和各种不良信息对青年一代的压力与干扰不断增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作为以德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学科,必然担当起中学心理教育的任务。新课程下的中学政治教学相应的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调节自己的心理与情绪的方法。因此,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探讨如何进行心理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政治学科的知识特点出发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分析能力。新课程改革局面下,高中政治教学要求把课本的理论回归到实践,以解决现实问题,客观上要求政治课堂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活动与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在政治课程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既符合新课程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一种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政治教师在此环境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营造有利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在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调节学习心理状态,促使学生自我心理调节,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教学中学习“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时,可以鼓励从不敢当众发言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心理,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课堂的能力训练与引导
通过课堂的德育知识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关键是通过各种教育使其能对客观事物具有正确和科学的判断能力,可以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他们才能在现实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行为标准,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引入学生在生活实际当中可能碰到的实例,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换各自的看法,教师通过评议总结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事物,科学调整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克服面对困难时的畏惧心理。
三、在课堂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前提。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以适应社会环境。而现实中,部分中学生由于人际交往的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协调身边的人际关系,时常产生与同学、老师交往胆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等心理障碍,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甚至会出现人际情感偏差。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让学生有意识地与他人坦诚沟通,相互肯定。在实际操作中,可多采用小组讨论分析、小组协助、团体合作性竞争等活动,激发小组中每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与交往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思维等能力,使其处于最佳的理性状态,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压力的素质。
四、课后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中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需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而心理辅导是通过交谈、授课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排除心理困惑,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作出正确的个人选择。中学生对政治教学的需求不仅是满足课堂上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引导,政治教学的过程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
在课后,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德育教育或心理辅导,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健康人格等,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从现实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悟,而不是单纯地对课本知识的被动接受与模仿。在实践当中,这种模式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政治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多维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调节作用,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