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4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德育

陈兰

陈兰(广西商业学校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如何开拓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之急。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学生实际,紧紧围绕育人中心,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对学校德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大胆尝试,收效明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应用

21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学校教育要真正视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是教育之“魂”,传统德育理念和模式长期束缚和阻碍着人的德性的全面发展,广大德育工作者愈来愈强烈地感到必须面对德育现状进行理性的反思,以深入研究科学的德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首要之急。

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学生实际,围绕育人中心,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其创新的态度、务实的传统、求真的精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收获颇丰。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2000年1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Psychology,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向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理念。“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等消极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是一种消极教育理念。

在消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对待学生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修补学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上,这种失去了平衡的“类医学”式的消极教育使学生许多正常的积极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教育自身也因而容易走进死胡同。消极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德育,教育者更多采用批评、指责、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容易恶化道德教育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德育,不是对受教育者存在的不良品性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德育中,我们应首先关注的是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

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德育应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取向的德育,需要扬弃消极取向德育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简单、直接的,以反复提醒、批评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采用理解、接纳、说理、赞美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而且这些教育方式既能促成受教育者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帮助受教育者不良品行的矫正。

中国有一则寓言故事,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因此,我校要求教师不要怀揣偏见去看学生。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为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教师在言语和行动上不停地给学生消极暗示,不仅会破坏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能扭曲他的品行。不少学生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就如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学生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生产性。教师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计、编制了《学生成长手册》,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如下图所示:

每周由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这就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2.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人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向上的潜能,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拥有积极的人格特征。人格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范畴,而且应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开发人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健康人格建构应成为学校德育中的基本内容。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借用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在塑造积极人格的过程中,我们主张用教师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有人曾这样说过:“上等教师用眼神说话,中等教师用语言说话,下等教师用拳脚说话。”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依据学生的意识与活动相关联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知行转化。

(1)创新德育方式,实行“德育导师制”。

通过德育导师制能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德育为全员的德育。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学管、团委和学生科的事,而且是学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工作。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全员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明确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为了贯彻这一德育理念,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方案,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普通职工,人人都必须做学生的德育导师。每班由班主任任德育导师小组长,召开德育导师小组会议,共商解决方案,发挥整合优势,德育工作队伍实力大大增强。为使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制定了德育导师的考核标准和德育导师工作制度,规范了德育导师工作,使德育导师制一开始就在规范和创新的起点上推进。德育导师开展工作后必须填写《德育导师工作手册》,记载受导班级学生详细情况、平时工作开展情况。德育导师每月必须到班听一次主题课、读一篇主题文章、记一段主题警言、开一次主题班会、体验一次主题活动、在所教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师”和“范”的结合,使课任教师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发展。

(2)寓德育于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空间。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活动中愉快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前提。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周周有教育主题(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月月有主题教育活动(“做文明商校人”、“中国梦,商校梦”、“感恩之心”、“舞动青春,劳动光荣”、“我身边的诚信”、“安全你我他”、“文化技能节”等),使校园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团委牵头,组织学生成立了街舞队、舞蹈队、礼仪队、英语沙龙、诗社、手工DIY、乒乓球协会、营销协会、书画协会、机电社、读书协会等二十几个社团,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社团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示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3.建立合理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德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只有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作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中职学生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因而迫切渴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尊重、肯定。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聪明、懂事,他们会察言观色,动手能力强,会感恩;他们比同龄人成熟,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当他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受到鼓舞,产生更大的学习、工作热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改变了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德育模式。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功能在于促进。2013年起我们制定实施了《广西商业学校学分制实施办法》,本办法所指学分分为基础学分、替代学分两类。其中基础学分包括第一课堂学分、第二课堂学分和顶岗实习学分三部分;替代学分包括继续教育、学生技能比赛、学生行为规范及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校集会、学生文体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学分。替代学分可以替代部分基础学分。学生的基础学分和替代学分的管理采用学分银行借贷方式实施,由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记录学生每项活动所得学分。这一办法的实施,改革了学生评价模式,重组了考核内容,构建了由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对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评价的学业评价模式,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不求全责备,抓主流,看长处,学生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取得了某项成绩,发生了某种转变,都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这种内驱力,使学生能在积极的进取状态中健康成长。

4.关注学生原有的良好品德,使其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传统德育有明显的消极特征,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教育者的眼里没有学生,而只有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受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产生的一种消极适应。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幸福等积极品质上来。积极取向的德育强调关注学生已具备的良好品德,致力于学生在原有良好品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成长。中职学生中所谓的“问题生”不少,大都来自“有问题”的家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繁忙,或父母溺爱。在这样一个不被“正确爱”的环境下成长,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不应把眼光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上而放弃了德育的主要任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潜能,欣赏他们身上存在的良好品德,并创造各种德育情境将它们发扬光大,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使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在班级中是一个有用的人,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久而久之,他的主人翁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并愿意承担起班级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树立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责任意识。

5.构建学校德育系统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学校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积极的教师,也包括积极的学生、积极的社会特别是将要接纳学生的企业。德育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其实人人都是自我教育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个教师、学生、企业和家长等都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

我校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德育的丰富资源,将德育渗透到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企业、校园等德育的各种要素,把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尝试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

除了常规的做法,我们还尝试了:

(1)组建企业冠名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近几年实施“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办学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柳州味道制造酒店、上海大蔬无界饮食公司、柳州天诚机动车销售公司等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组建了市场营销(江苏中和班)、汽车营销(天诚机动车评估班)、酒店管理(味道制造班)、烹饪(上海大蔬无界班)等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的成立是我校与企业双方之间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和学生选拔使用上的合作创新。学校与企业协商,确定冠名班级学习内容、时间,组织技能培训,单独考核奖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学习。企业选派教师或有关管理人员进校讲课指导,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业务、人文管理、用工要求、待遇和企业文化。学生还没出校门就清楚地认识到所选择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感。

(2)引导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变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学校德育孤军奋战的局面,发挥了德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三、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学校德育有其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

以往教师们常抱怨德育工作难以开展,德育内容缺乏。传统德育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这种取向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德育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既可以是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积极人格的培养;既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积极的意志品质等等。

2.改善了德育的主客体关系

传统德育强调向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但偏差不容忽视,即往往在强调德育首位时,任意拔高关于政治的、信仰的、理想的自由王国的认同,甚至不适当地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德育的价值取向与道德修养主体的内在要求难免错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教师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者的角色,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帮助其解决思想道德问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认为,德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等,鼓励学生发展潜能。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德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德育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使二者在其中健康成长。

3.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传统德育模式下,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德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德育课程、德育宣传、德育讲座等说教式的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观点决定了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当今学校德育的积极借鉴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