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疗法治疗颈椎强直的对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两种疗法治疗颈椎强直的对比观察

吴锦萍孟伟

吴锦萍孟伟(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四川雅安625000)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026-02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强直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着重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观察组选用风池穴注射加睡豌豆枕;对照组采用布拖牵引加电脑中频理疗,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1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尤以观察组疗效最佳,且方法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椎强直两种疗法对比观察

查阅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均未见有颈椎强直(反弓)这一病名的记载,但这些年因颈椎强直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其临床表现较重且大体相同,已日渐引起医者、患者的重视。因此,笔者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采用随机单盲法,将1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其中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病例来源,门诊患者165例,住院患者15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63例,男女之比1︰2.3;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65例;男女之比1︰2.6,年龄12—70岁,观察组平均42岁,对照组平均41岁。病程:观察组7天—18个月,平均8个月;对照组5天—17个月,平均7个月零25天。职业:观察组学生31人,工人21人,农民16人,干部12人,其他10人。对照组学生33人,工人20人,农民18人干部10人,其他9人。以上两组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自拟):临床症状:①头昏或头痛,②呕吐,③颈部僵硬,④颈肩酸痛。体格检查:①颈肩部压痛,②颈部活动部分受限。辅助检查:180例患者均经过X线片正侧位摄片,都有生理弧度变直,反弓,失稳。凡具备临床症状一项,体格检查一项、再加X线片符合上述表现一项者,即可明确诊断。

1.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2—70岁之间。②符合诊断条件。③愿意并配合医者完成治疗全过程,即作为受试病例。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2岁以下,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育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者④不能按规定治疗,无法制定疗效和安全者。

2方法

2.1观察组:①穴位注射:香丹注射液2ml加醋酸强的松龙50mg加1%利多卡因2ml,平均在两侧风池穴注射,每周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三次[1]。②睡豌豆枕,将豌豆枕放在原有的枕头上,平睡在豌豆枕上,其颈中段位于枕峰处,每天坚持睡一小时以上[2]。附:豌豆枕制作:选择软布或绒布,长约35cm,宽约40cm。缝好压袋入豌豆约2kg,封口即成。

2.2对照组:①布拖牵引,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在牵引时患者头略向后仰。②理疗,选择电脑中频治疗仪理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3疗效结果

3.1疗效评价:以上治疗每周为一个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后,随访6个月。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治愈:临床表现和体征完全消失,X线片颈椎生理弧弓正常,无复发;显效:头昏或头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X线片颈椎生理弧弓基本正常;有效:头昏或头痛缓解,其他症状减轻,X线片颈椎生理弧弓仍未正常;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X线片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3.3疗效评价两组疗程一样,同时随访6个月,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4.1关于病因病机结合一般资料分析,本组均无外伤史,但与职业有关系,依次是学生、工人、农民、干部。再进一步追踪病史,普遍都有一次长时间或反复埋头史,如上网、打麻将、缝纫、电焊等。因颈部过长、过久前屈,项韧带处于伸直(牵拉)状态。久之形成劳损,失去正常收缩功能,不能将颈椎拉回正常位置,因此形成颈椎强直或反弓。又因项韧带反复受牵拉、摩擦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在局部形成渗出、水肿,故表现为酸痛僵硬,活动受限。椎动脉从C6—C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分布到脑,供应头部后半部血供,因颈椎间距变长,椎动脉相应拉长或扭曲,管径变窄,血循环不畅,头部血供不足,尤其是在颈部活动时头昏、头痛加重,甚至出现呕吐。综合上所述,其病因病机可以认定为因埋头时间过久,项韧带劳损,颈椎强直,椎动脉受牵拉,致使头部血供不足所致。

4.2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并不难,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各具一项,再经X线片检查,确系颈椎强直或反弓,诊断即可成立。如系基层医院,在不具备X光检查的条件下,也能作出诊断,即在体格检查中,认真从下到上触摸棘突,如确有变直,又具有症状和体征,也可考虑为此病。但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可出现头昏或头痛,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具有颈肩痛,常因颈椎退变,钩椎关节增生等原因所致[3],应注意鉴别。最佳方法就是借助X线片,以便确诊。此外,尚应注意和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和颅内肿瘤等进行鉴别。

4.3关于治疗方法也许该病的治法很多,疗效也好,但由于没有先例,唯靠摸索。笔者仿颈椎病的一些治法并加以化裁,拟定二套方法,分别观察并进行临床对比。①对照组:选择布拖牵引以矫正强直,中频理疗以消炎、活血、止痛。从表2可以看出,其疗效也好,但不是最佳,尚不及观察组。同时牵引和理疗既费时间,费用也高。故不宜作为首选方法。②观察组:其一:穴位注射主药香丹注射液,其成分为丹参、降香,一是取其扩张椎动脉,增加供给血量,改善颅脑缺血状态;二是降低血浆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三是可以改善微循环[1][4]。选择醋酸强的松龙,主要是用于消局部无菌性炎症。利多卡因除减少疼痛外,尚有稀释作用,三药联合应用,共奏活血通络、消炎止痛之功。其二是睡豌豆枕,一是豌豆为圆形,项部活动豌豆也动,起到按摩、刺激穴位作用,二是平睡时枕峰刚好顶在变直颈椎中点,利用杠杆原理,矫正变直椎体;三是利用躯干和头部重力,起到对抗牵引(缓牵)作用。一物三用,因此,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方法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阳等.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4例《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4):38.

[2]王智勇等.手法加牵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6):64.

[3]康甫等.旋转板法和穴位推拿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中国骨伤》,2008,21(4):271—272.

[4]洋崇军.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180例《中医杂志》2006(47)增刊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