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兵甘肃省永登县第二中学730302
观点梳理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实行保民的仁政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程俊英《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柳一梅《〈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
学习指要
一、本单元的选文都出于《孟子》。由于在过去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孟子》中的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因此对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孟子》一书的内容特点应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点拨,尽可能使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
二、为更好地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应对历史背景作出必要的解说。
三、课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1、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2、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四、师生讨论,重点理解以下问题:
1、本文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保民而王。)如何理解孟子的这一思想?
2、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体味孟子的论辩技巧。)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
导读过程
一、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疏通文中虚实词的意义用法。
二、重点朗读文章开头到“王请度之”。
1、面对孟子,齐宣王为什么开口就提到“齐桓晋文之事”?
提示: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之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定乱扶周、破楚救赵,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王道”相对立。
2、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孟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提示: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把话题岔开,继以“无以,则王乎”巧妙地将话题转入了“王道”的谈论,既鲜明地表明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巧妙地引起了醉心于“霸道”的宣王的好奇心。因此宣王不禁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为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3、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论,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呢?
提示: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4、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后,是否正面讲了其中的大道理?他又是如何说理的?
提示:没有。针对宣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疑问,孟子先肯定了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然后抓住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当然孟子不是空泛地论述,而是抓住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百姓看到“以羊易牛”的事,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下去。
5、当宣王高兴后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疑问时,孟子又是如何说理的?
提示:孟子依然没有直说“王道”,而是欲擒故纵,先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设喻,后以“则王许之乎”问王,使王作出否定的回答,然后巧作分析,指出宣王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6、当宣王发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疑问后,孟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提示:孟子以“挟太山以朝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发“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最后引经据典,顺理成章地加以正面晓喻,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主要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宣王指明了努力方向。
7、从以上问题的分析中,孟子的说服技巧可见一斑,能说说你的感受么?
(学生讨论)
提示:孟子论述问题,先从侧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是抓住宣王心理,借“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以此打开话题、缓和气氛、融洽关系、巧设机关,以一系列的比喻最终把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了对仁的注意上,真可谓高明。
课后思考
1、孟子具有丰厚学养、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窥一斑而见全豹,你能说说他在后文的精彩表演吗?
2、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找出文中的比喻,说说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