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教学实践探究教育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躬行教学实践探究教育方式

王丽

王丽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如此原先的诸多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时期下的课堂教学。我们究竟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试图对新课标下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方式;转变

作者简介:王丽,任教于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十八中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开展,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新时期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一、正确认识自己,改变教学策略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笔者已经在中学英语教学岗位上度过了近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教材的多次改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许许多多教师的耐心帮助,许许多多学生心的交流,笔者对英语教学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从而对英语教师角色也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对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深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肩上的责任重大。

毋容置疑,教师是新课改的主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内涵的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应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应能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应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任何一堂课,它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仍有待于完善;但真正的好课,它必须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该努力作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该学会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让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让学生把“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教学策略的改变上,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并不是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二是重探究。要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三是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等方面。四是重方法、重运用。书本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上。

二、注意学会倾听,张扬学生个性

过去,笔者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说、喋喋不休地讲,缺少真诚地、关注地、亲切地、平和地、耐心地或是静静地倾听,只要学生有差错,笔者就想纠正,缺少与学生自由、平等地交流。事实上,真正的倾听,它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接纳与期盼,意味着拒绝“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它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在英语教学中,笔者逐渐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们不同的想法,倾听不同的声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在“对话”中成长;解放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动态生成中学习。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地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它还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其言语中所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接触,帮助教师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入口,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真谛。

三、师生角色互换,享受成功体验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认为在课堂上能讲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的就一定是好老师,也不能认为一味盲目地听话、分数考得高的就一定是好学生。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最好的方法是请学生讲解,让学生当教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会高涨起来,课前预习也就更充分了。在学习CultureUnit2Festivals这一单元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准备TalkabouttheChinesefestivals时,学生们便事前分组搜集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或民族节日的资料和图片,制作了课件。当学生们自己在课堂进行讲解时,有的学生口语流利,讲解透彻,分析精辟,笔者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Good!”“Cool!”“Excellent!”“Fantastic!”),还会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有的教态虽不太自然,讲解也不尽人意,笔者也没嘲讽、打击,而是从中找出其闪光点进行鼓励(“Welldone!”“Thankyou!”),看着他们张张灿烂的笑脸,笔者知道他们心里准偷着乐呢。这种享受成功体验的学生肯定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Learningbydoing

新版英语教材凝聚了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大量心血,也更符合现代语言的教学规律,它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流应用功能,且知识点增多、词汇量加大、听力难度提高,特别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新课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使用等方式,把单词、课文、语言功能结构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去,通过对话、小组活动、合作任务,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倾听别人,完成学习任务。

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而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新目标英语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会提出主要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点,开篇的大幅图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语言形式及单元表达。每个单元都有任务设计,有些设计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模式,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想一些activities并思考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这些活动。因此,教师要吸收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方式,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表达其在母语环境下已认知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从Goforit!教材到现在的外研版教材的每个模块和单元都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交流式的、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的语境中,从而使其多看、多听、多用英语。

五、重视语言积累,坚持做好DailyReport

英语学习如同母语学习一样,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语(可以是谚语、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语笑话或是学生自己的精彩表达),由学生自己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赏。每周两次“口语秀”,刚开始由教师指导,以课本为素材,表演小品、讲故事、说笑话,再慢慢由学生自己去编、去发现、去表演。每周一歌,发动学生每周学唱一首英语歌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学会不少英文歌曲。经常阅读欣赏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模仿写作,每节英语课的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会话,用英语做DailyReport,可以是描述当天天气如何,也可以是描述班里的出勤情况或是班上发生的任何事,还可以是讲故事、说新闻等等。

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它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师生情感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如果长期坚持这些做法,它便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当然,学生在做DailyReport时,教师也要边听边思考,并要及时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无疑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口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六、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新奇情景

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而其内涵却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笔者常常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从而使课堂上容量大、信息多、趣味多、效率高。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使主体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笔者要求学生灵活制作,比例协调,同学们广泛参与。笔者鼓励他们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学习Unit7Whatdoeshelooklike?时,笔者让学生画他们的语文、数学教师等课任教师的画像,然后根据画像对教师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课后把画像送给教师,加深师生间的情谊。通过此项活动,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感受到了语言使用的趣味性。

课堂是人类世界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去实践、探讨、反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保持对专业的积极进取态度和对专业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和热情的关注。”教师不能仅仅是“掌握现在真理”的人,他应该是能够不断地“发现真理”的人。教师要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和其教育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并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惟有此,教师才能寻找到具有一定特色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方可.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十八中学

邮政编码:230022

ImplementingTeachingPracticeandExploringEducationMethod

WANGLi

Abstract:Withthedepthofnewcurriculum,ourteachingconceptmustberenewedandoldteachingmethodcouldn’tadapttoclassroomteachinginnewtimes.Whatchangesshouldbetakenplace?ThispapermakesapreliminarydiscussiononchangesofEnglishteachingmethod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standardbasedontheauthor’steachingpracticeovermanyyears.

Keywords:Englishteaching;teachingmethod;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