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丹阳市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2300)
课外体育活动以娱乐、健身、培养兴趣、发展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度过空暇时间为目的,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内容。它具有较大的自愿性,学生可选择地参加。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以其绝大数的学生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等优点在各类各级中小学校蓬勃发展。学校小型体育竞赛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更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鼓励学生更多更为频繁地参与其中。
一、明确活动目标
课外体育以绝大部分学生参与,集健身、娱乐、培养兴趣等具有终身锻炼特性活动为目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校际小型体育赛季只是扮演促使目标积极顺利实现的角色。在为小型竞赛而准备的活动中,应使活动的内容、组织的方法帮助学生:
1.学会质疑问难。“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于勤问。”帮助学生学会并习惯于质疑问难,必将使其受益于校外,得益于社会,甚至影响其终身。
2.学会选择学习内容、方法。活动中应正确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运动兴趣及学校、生活区的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方法与活动方式,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性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3.学会选择活动伙伴。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与交流氛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理构建活动小组,以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学会展现自己学习成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努力创造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果。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作为学校与社会桥梁的课外活动课的作用和精髓。
二、严格组织管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破窗理论”给课外体育活动的启示是要建立和维护有序的活动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及时进行修补。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课堂,更为需要建立并执行可行的规则,才能使活动课得以顺利开展。活动规则应尽可能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学生活动过程必须遵守学校的管理公约。教师执行规则时要具有严肃性和即时性。教师活动过程中转换着众多角色,在各种角色的转换中要注意规则执行的一致性、连续性。
三、内容有内涵、形式多样化
内容与形式的开发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技能水平。一个学校少则三个年级多则六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技能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甚至一个班级的学生差异性也较突出。开发和引用活动内容与形式时要从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应兼顾特殊。
1.换“汤”不换“药”。耐久跑是一种最有效的锻炼手段和形式,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教师可利用改变活动环境等手段,如结对跑、多点长距离无线电测向、校园跑、野外跑等来提高学习兴趣。
2.利用一切环境。日常生活就是一门体育,周围环境都是运动启示。春耕秋收是农村人本色,模拟春耕秋收就是一项趣味浓、寓理深的活动。春天风筝,冬天雪仗,同样可以在玩乐中提高学生的奔跑、投掷技能。
3.规则弱化与特殊规则。就篮球项目而言,就不能用同一种规则对待初一、初三的学生,教师可以弱化规则。如初一学生可以两次持球,可以走步一次,罚球可以更靠近篮圈等。但有时教师也应采取特殊规则法。因为在活动比赛中,某些队里经常出现累死“球星”、闲煞“配角”的弊端。为此,教师可采用了“每人触球制”和“不同分制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弊端。
4.项目的分配与组合。排球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要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比较困难。为了开展这项运动,教师可以对排球的各个技术进行分解。如初一、初二年级采用自抛自垫、两人对垫;初三年级三人垫、传、吊。待众多单个技术成熟后再组合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5.传统与时代相得益彰。武术套路与现代搏击术(散打、跆拳道等)、民族舞蹈与街舞、韵律体操等众多传统与时令之间的传承关系也是项目开发的主要渠道。
四、充分准备,营造公平、公正、民主比赛氛围
小型比赛前,教师应做到宣传早到位,留给各代表队足够准备时间。要有不为比赛而比赛,为了准备而比赛的组织思想。准备的过程就是活动本身的重中之重。准备的过程就包括了班级内的比赛,同一年级内的资格赛,和为比赛而进行的针对训练。努力工作之下而成功收获的体验与临时拼凑而侥幸得逞的感受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在准备的同时,组织者应充分做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海报、通知等手段,营造比赛氛围。如运动会开幕式的入场式表演,虽然只是主席台前走过的短短的几秒钟,但各代表队仍起早贪黑地操练。激烈纷呈的比赛是浓缩的精华,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一个公平、公正、民主的比赛环境下完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