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傅静(通讯作者)
(四川泸州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善终(Hospice)是对现有条件无法治愈的患者身心舒缓和控制,以及对病人家属的支持和安慰。本文从善终概念的界定、善终的实践、我国特定文化环境语境下善终的伦理困境及我国善终实践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对善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善终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45-02
1善终的界定
“善终”译自英文的“Hospice”,既指善终服务,也指提供善终服务的医疗机构。1905年,英国圣约瑟夫关怀院(St.Joseph’sHospice)最早使用这一名词。国际上对善终的概念尚无准确的界定:1997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提出“患者和家属没有痛苦,基本符合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尽量与临床、文化、伦理标准一致”[1];2004年香港善宁会提出,善终包括没有肉体痛苦、留者善别、去者善终、风光大葬礼等[2]。台湾善终量表:意识到即将去世的事实、平静地接受死亡、安排好自己的意愿、对死亡已做好准备、没有痛苦等[3]。日本善终概念:没有疼痛,与家人在一起,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去世,有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4]。荷兰善终理念:已与亲人告别、有尊严地去世、能自我决定临终事宜、没有疼痛[5]。
2善终服务的实践——姑息医疗
姑息医疗(palliativemedicine)姑息医疗分四个方面[6]:居丧照护、社会支援;心理和精神关怀;镇痛和缓解其他症状。
2.1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医疗陈爱鱼[7]认为,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医疗应做好疼痛、呼吸道、饮食、口腔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叶夏秋[8]认为,肝癌患者姑息护理包括临终患者心理护理、家属的心理安慰,疼痛、呼吸困难的症状护理。
2.2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医疗刘玉清[9]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姑息医疗包括心理、疼痛、生活、家庭四个方面。苏芳[10]认为,通过基础护理、静脉输液、营养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尽可能地减轻患者身心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2.3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姑息治疗黄妙锦[11]认为,给予患者精神支持、搞好基础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提高社会支持、舒适护理、悲伤护理和尸体处理。孔庆仙[12]等认为艾滋病患者善终干预应包括提供舒适的服务、症状护理、指导家属参与患者护理、心理护理。
3善终研究在中国的困境:中外文化环境差异引起的语境困境
3.1善终的语义困境善终,是指在中文语义中指人寿终正寝;对正直良善之士和社会有功之人的最后承认与褒奖。而西方语境中,善终是指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在临终之际,症状和患者心理有所舒缓,表现为“优死”、“优逝”。由于语义环境差异,善终这一概念并未在中文环境有所推广,这一主题和领域的研究,通常都是以临终关怀的概念进行。
3.2死亡教育的中西方差异善终的研究和实践、善终服务还属于舶来品,对比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分析,为善终服务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表一中西方死亡观念对比[6]
中国死亡观念西方死亡观念
重人生、轻鬼神道成肉身是对人类最终极的肯定,也是一个应许:人性的完善是可能的
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耶稣之死中体会出的意义,即:追随耶稣,拥有信仰,一生赎罪,从善去恶,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过分强调忠孝仁义,号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优死”的内涵始终定位在道德层面。在疾病无法治愈的情况下,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已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提升病人的生命品质。
3.3传统孝道与过度治疗传统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子女为了规避道德良心谴责,明知医治无效,依然会竭尽全力进行治疗。忽视患者感受及心理需求,不利于提高患者临终的生命质量。
4善终服务在中国大陆的实践
1988年8月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1988年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善终机构;1992年,北京松堂医院正式成立;1998年,李嘉诚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宁养院;2001年开始,李嘉诚每年捐资2000万元于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服务[15]。
目前善终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资源稀,缺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机构少[16]。目前全国善终服务机构已有100多家,但对于13亿人口和老龄化现实,无疑杯水车薪。目前善终机构没有纳入医保,政府没有专项资金。(2)缺乏专业队伍。善终服务是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17],目前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宗教人士比较少,医护人员善终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3)政策支持形式化,医疗体制束缚。医生对治疗无望的患者没有决定放弃治疗、实行善终关怀的权力,这不能提高患者临终之际的生命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1)建立善终服务专业队伍。采取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2)多渠道扩大和建立善终服务机构,推动建立社区化善终服务模式。(3)建立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将善终服务列为医保范围。
参考文献
[1]KehlKA.Movingtowardpeace:ananalysisoftheconceptofagooddeath[J].AmJHospPalliatCare,2006,23(4):277-286.
[2]香港善宁会.死亡观念的大型民意调查[EB/OL].[2008-10-22].http://www.hospicecare.org.hk/ehi/download/database/database6.pdf.
[3]ChengSY,ChiuTY,HuWY,da1.Apilotstudyofgooddeathinterminalcancerpatients[J].ChinJramMed,1996,6(1):83—92.
[4]HiraiKMiyashitaM,MoritaT,eta1.GooddeathinJapanesecancercare:aqualitativestudy[J].JPainSymptomManag,2006,31(2):140—147.
[5]KellehearA.Dyingofcancer:TheFinalYearofLife[J].Melbourne:HarwoodAcademicPublishers,1990:50-68.
[6]苏永刚.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医学院,2013:35-150.
[7]陈爱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护理与临床,2013,16(8):1066-1067.
[8]叶夏秋.肝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控制与临终关怀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1,49(4):58-59.
[9]刘玉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67-4068.
[10]苏芳.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821-822.
[11]黄妙锦.艾滋病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05-206.
[12]孔庆仙,罗楠英,马智惠.4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3-104.
[13]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51.
[14]邓媛,白蔡.中国儿童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1):78-81.
[15]王玉梅,肖适崎,冯国和.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3):180-182.
[16]宋强玲.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性杂志,2009,29(20):2695-2696.
[17]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