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衡历史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浅析平衡历史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陈莉

(四川省武胜县飞龙中学校四川广安6384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25-01

历史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充分的预设能力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力力为了预设提供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预设为了生成,生成也要基于预设,它们如同双翼,失却其中的任何一方,课堂就无法腾飞。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有弊,所以我们要努力追寻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

一、放大生成,在追问中寻求平衡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它在课堂里表现得那么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当生成产生时,这种价值引导首先表现为对生成的放大处理,在追问中寻求平衡。

案例:"农工"和"民工"

在学习《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一课之前,教师问及"三大政策"的内容。一学生答:联俄、联共、扶助民工(应是家工)。其他人重复,并笑。教师也笑着说:"我相信你是理解的,你的'民工'意思就是'农民与工人'对吗?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差别很大,谁来说说看?"另一学生回答说:"'民工'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而三大政策中'农工'指社会两个不同阶层农民、工人。"教师趁势说:"国民大革命时,孙中山渐渐意识到工人、农民巨大作用,有意识将其纳入革命联盟中,使其运动更有组织。正是由于农民、工人等各阶层的踊跃加入,国民革命运动才逐渐高涨起来。"

二、搁置生成,在婉拒中寻求平衡

当然,历史课堂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也要讲究效率,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要适度。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了,又谈何生成?谈何所谓的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精彩大可不要。从这一层面上看,生成有时需要搁置,在委婉拒绝中寻求平衡。

案例:外国人咋这样开放

观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的学生议论道:"外国人咋这样开放和?"他的话显然是对那些裸体雕塑和裸体画而言。教师鼓励说:"你的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请大家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大量的裸体雕塑和裸体画?"教师告诉学生,恰恰是人文主义者以艺术手法表达对人的个性的宏扬和人体健美的赞赏。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搁置了"外国人咋这样开放"这个容易放而失度的问题,正面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艺术来寻求平衡,使学生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当对生成作搁置处理时,我们还是有必要再回到原点,去回应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搁置,看似失去了平衡,实则是寻得了真实的平衡,因为它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

三、缩小生成,在迂回中寻求平衡

生成是动态可变的。同一生成的内容,由于预设目标、生成目标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的不同,所采取的引导策略也会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从这一角度捍,生成根据目标导向,既可作放大性处理,也可委婉搁置,还可以作缩小处理。所谓缩小,即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迂回中寻求平衡。

案例:春秋时期为什么不用马耕

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一个学生问:"老师,春秋时期为什么用牛耕田而不用马耕呢?"老师笑着说:"马的力气没有牛大,而且不如训服。"有的同学认为那时的马未必不如牛训服,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教师问:"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说,是他看过马在农田里耕地。教师接着问:"那么春秋时的马会做什么用呢?"经过学生的讨论,认为马比牛跑得快,因此它可能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及战争工具,所以才会在耕作中普遍地使用牛来耕田,加深了对春秋时代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战乱时代的认识。

教师针对"春秋时期为什么不用马耕"引发的争论远离目标的状况,将问题缩小为"春秋时的马会做什么用呢?"这样一个与目标密切关联的生成点,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来,引导学生从春秋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状况来思考历史问题,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对生成作缩小处理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原点,去照应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方向的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