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1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

陈晓霞

吉林省汪清县第四小学校1332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常态化”,即“回归生活与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方式,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这学期三年级设置了《搭乘礼仪直通车》主题活动,我把它安排在开学之初,从贴近学生的校园礼仪入手,逐步扩展到家庭礼仪、社会礼仪。这种从学生生活实际生成的知识很快就被学生接受了,从而使学生快速地适应和融入了校园生活。在学校展开绿化校园活动的阶段,我适时结合《我们的校园》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把合理化建议提供给学校相关领导。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这样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化,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得到发展。

例如: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轮子和车》时,我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分小组设计活动主题和计划,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车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车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安全标志》这一主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子课题:交通安全小组,食品安全小组,生产安全小组,校园安全小组。同学们自由选择活动小组,到各个场所进行采访调查,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素材。通过简单的体验、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讨论与合作的方法。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在开展《遇到危险怎么办》主题活动时,我以湖南校园的踩踏事件为切入点,联系实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有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教学活动作了铺垫。通过一系列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懂得了应对危险的方法,又有效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常态化”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