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然
(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北京101400)
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的阵地。能否让它成为“我的讲台,你的舞台?”以讲台为媒介,让师生的角色临时倒置,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锻炼个人学习能力的舞台。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一、理论论证
第一,笔者教的是高二的理科班,他们的学习技能相对来说有了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自主备课。同时,思想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二,从授课内容来看,以小说、戏剧为主要篇目,以分析把握人物性格为主要任务。这些内容生动、丰富,易于理解,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就为学生挑选课文、研究课文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三,时间适宜。学生的自习课较多,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
二、具体实践
1.分组。每个班七至八人为一组,自由组合,然后选出小组组长,选定篇目。由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共同备课的时间、内容,督促其他组员做好准备。教材中的重难点课文由教师选出和处理,如《祝福》《药》《雷雨》等。
2.集体备课。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备课,分工合作。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可以创造新颖的讲授方式。准备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备课时,教师旁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必要时提出建议。同时提前为学生的备课、讲课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每个组的成员大概要为一篇课文准备3至5节课的时间。大家要坐在一起从课文的字词朗读开始,直到课文的结构思路,主题内容,人物分析。具体任务分配到个人。下次备课,大家汇总,然后修改、定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可以说,它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融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处理意见。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把握必须是集体合作的成果。笔者想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做到吃透一篇文章,以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目的。
3.试讲。每个组员领取任务,知道自己主要负责课文的哪个部分内容。在正式上课之前,利用空教室进行试讲。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要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在大家面前表达出来,除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备课同学都会主动加班加点,唯恐自己的讲课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一篇课文一般要讲解2节课,重点内容由教师再作讲解。
4.授课。小组代表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讲授自己准备的内容,教师旁听,起大会主持的作用。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水账”,只管倒出来,不管别人听不听;第二阶段是注意与听课同学的互动;第三阶段是抓住自己掌握的一个主要问题,应对同学们的积极发问,进行可控范围内的讨论。由于学生性格、素质、学科基础的差别,确定发言的同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不过这个问题可以在小组备课的环节中由小组成员自行解决。
5.课后小结。由小组中某个成员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备课和讲课的感受,包括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课过程中的得失。然后,交给教师一份教案,即授课实录。听课的同学也可以针对这一节课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自己今后将要面对的备课、讲课积累经验。
三、实践感受
1.提高了课堂效率,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主要表现为参与备课的同学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同学,思路清晰,分析深入。听课的教师评价:学生经过这样的锻炼,已经初步具有了语文学习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起码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做,即使做得不好,也会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思路,也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无论是备课组成员还是听课的同学都对课文投入了十足的热情和兴趣。对文章的分析突破了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僵硬模式,内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深刻性。如有学生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作了如下总结:“其实每个时代中的每个人都是有套子的。因为历史是在变化发展的,而套子是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封建思想相对资产阶级新型思想就是套子,而后者相对无产阶级思想又成了新的套子。所以,我们应该认清新兴力量的实质,摒弃思想上的套子。”他的发言博得了一片喝彩。这节课是由学生准备讲授的,这种课堂效果也是由他们的讲解带来的。在学生备课、讲课的自主管理课堂上,能对课文的思想内涵做如此精辟的小结,不能不说是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3.课堂反馈。随着备课、讲课活动的深入,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当笔者讲授重点篇目时,发现很多同学的思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表达观点有理有据,有意识地做到用文中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其二,分析人物比较细致、全面且深入,改变了以往蜻蜓点水似的分析思路。其三,追求个性化的分析,力图通过深入挖掘人物言行、心理而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4.遗憾与不足。通过这种方式授课,课堂纪律容易涣散,课文重点容易被落掉或做简单处理。如此,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途径,都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主动去学。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