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5408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方法,将一篇课文中人物进行比较,或者将多篇课文进行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真假善恶美丑,在比较中会得到有效凸显,作品的思想人物的情感也会在比较中彰显,从而更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
一、通过求异比较,提高辨别能力
针对学生反感穿校服反对素颜,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浓妆艳抹的现象,在讲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分析人物时,我们可以利用比较分析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首先让同学找出文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并解说她的衣服穿着、首饰佩戴,讨论王熙凤是否是“美女”。然后教师问全班学生,假设王熙凤就在我们面前,男生们会不会喜欢并追求;女生会不会为这位美女点赞。学生讨论发言,最后确定王熙凤满身珠光宝气,花哨庸俗,像个暴发户,没有气质;张狂放肆,未登场,却先传来她放诞无礼的笑声,虚伪奸诈,没有内涵不够善良,这样一个人,即使长得再美,也不会认为她是个美女。
教师顺势总结引导:人的美丽与否关键不在于外貌,不在于打扮张扬,而在于人的内心本质的善恶,人的文化素养内涵。那么大家认为在本文中谁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美人呢?学生把王熙凤与小说中的其他美女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美女标准并讨论“如何塑造美丽气质”,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审美标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着装方面学生也自会有所改变。
二、通过求同比较,提高认知能力
求异比较让学生学会思辨;求同比较则能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汲取积极的向上的能量。《最后一片叶子》的作者是美国的欧?亨利,采用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处理方式;《一碗清汤荞麦面》的作者是日本的栗良平,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了母子三人的奋斗历程。但是这两篇课文的题目都是文章的线索,人间温情都在这一片叶子、一碗面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苏作为琼西的好友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得肺病的琼西,穷画家贝尔门则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西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燃起了琼西求生的欲望,而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展现了穷画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店主夫妇面对陌生的陷于困境中的母子三人给予了最大的关怀和尊重,给了母子三人温暖和力量,最终经过努力改变了命运。这两篇文章都彰显了人性美。让我们认识到个人的温情对于社会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形成氛围就能创造一个温暖的社会。让学生明白爱和尊重是不可分割的,不分国界的。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认识渗入到行动中,促进人格的形成。
三、通过同一作者的多作品比较,深刻认识作者的美好人格
通过多个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比较异同的分析过程中,学生更容易被作者和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所激励,形成向上牵引的力量。
在中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文人和百姓爱戴的,最具人性光辉的形象当属苏轼无疑。这样光彩夺目的文人形象理应成为学生的人格典范,然而由于诗词教学重点一直都在背诵默写上,学生对苏轼的人格理想,缺少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升华。也正因此,苏轼面对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所表现出人格信念并未能真正的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分别选取了苏轼被贬黄州是两篇作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赋,《赤壁赋》。在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结合苏轼生平,将词与赋对比分析,让学生在理解词赋文体不同特点的同时,更能从作品中认识学到苏轼巧妙解决进取与隐退、社会与个人等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中学会面对挫折,豁达处世。
同是写景一壮一静,同是写人一胜一负,同是抒情一豪放一沉静,两篇作品道出了苏轼面对人生挫折,壮志难酬,却依然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面对宦海沉浮,苏轼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仕途顺利时,他锐意进取,济世报国;下狱被贬他也始终不忘责任使命,积极找到解脱苦闷的办法,有所作为。旷达脱俗的人格支持苏轼在人生困境中写下传世名作。这,对于如今没有意志力没有抗挫折能力,只懂得怨天尤人的中职生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学习典范。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选准比较点,精心设计问题,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的认识,加深记忆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他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就作过比较:“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法尤为重要,可比较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总结,就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