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学?广州?棋都?文化产业
2009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①(以下简称《规划》),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本文拟论证中华国学为创意之源,可引领广州文化产业大繁荣。
一、中华国学与广州文化创意工程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这也是《规划》强调必须“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的原因。问题是,我们的创意从何而来?显然,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只懂得囫囵吞枣般吞食西方文化是不够的,更本质、更重要的文化创意,只能从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中来。
这是因为,中华国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点燃文化创意之光的火种。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委托省委办公厅向《再生的老子》的作者致谢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重新挖掘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的时代内涵和普世价值,对于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都有重要意义。”②由此可见,研究和推广中华传统经典,不仅有利于挖掘其时代内涵和普世价值,寻找中华文化创意的源泉,出口中国原创的学术思想和文化产品,还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软实力,壮大广州文化产业。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当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产业的民族特色产品,无不打上了中华易学的烙印。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因库,它“文以载道”、“艺以明道”、“技以用道”,创造并将继续创造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等层面的中华文化。由此观之,广州花巨资新建的许多仿古建筑,如岭南印象园,按旧貌复原了老式的商店、报馆、影院等,如果仅仅是为了让游客观摩怀旧,体验古老的岭南民间技艺、岭南美食、岭南茶座等生活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人们从岭南巧夺天工的民间技艺的制作过程中,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创造广州新文化产品的无限创意。
回顾中华国学史,人们无不深感与时俱进,会通儒道释,最终形成中华哲学格局的易文化体系的伟大。它最早形成了老子倡导的“恒道、玄德、真知、察世、无为、贵身、安民、用兵、治国”的中华道家之伟大思想,最早形成了“自强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伦理,最早书写了援易入佛的佛教中国化史,营造了中国国民总产值称雄世界的汉唐盛世。可见,中华国学是一个雄浑包容的大文化体系和宝贵的思想资源,是构建民族道德价值体系,提升广州乃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它以易学为本,儒学为鉴,道学为骨,佛学为心,可为文化产业注入坚不可摧的民族自信心和无穷创意,提升中华软实力。
因此,从广州文化产业规划的战略高度看,振兴中华国学,突出岭南特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只有善用易学这一使任何外来文化都彻底“中国化”的智慧之泉,才能认知广州龙文化、羊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神仙文化的底蕴并予以整合升华,才能向全球展示内涵深刻真实的广州形象,吸引世界眼球,争取各国大都市广泛认可,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和文化影响。
二、龙舟竞渡与广州文化底蕴开发工程
广州是南海之滨的特大城市,是中华国学走向世界的南大门,在弘扬中华海洋文化方面,独具历史文化宝贵资源的三大亮点。这就是早在隋开皇十四年就已建成、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的南海神庙,和市政府正投巨资复建,位于广州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的黄埔古港,以及刚刚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的载体——南沙天后宫。它们与今后为再现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粤海关”商贸繁荣而仿建,闻名世界的广州“十三行”粤商风情旅游文化街区交相辉映,形成了广州文化底蕴开发工程的富矿。
这三大亮点中以祭祀火神祝融闻名的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作为古代对外海上贸易重要遗址的黄埔古港,自宋代以后,就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停泊的外国商船数量曾高达5000多艘。清乾隆年间因闭关自守撤销了江、浙、闽三海关后,清政府所设粤海关更是作为中国唯一保留的对外贸易口岸,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位于广州南沙区大角山的天后宫,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是世界各地妈祖庙崇拜链的重要一环。天后宫广场上的妈祖石像高14米多,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妈祖像。今后如果广州和湄洲、台湾、深圳、澳门、汕尾等地市联手,在每年三月的妈祖诞之际举办“中华妈祖国际文化节”,掀起全球妈祖亿万信众的朝圣热、旅游热,弘扬比西方海神波塞冬更祥和、更友善、更圣洁的东方海神妈祖的博爱精神,将可促进广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大繁荣。
更可喜的是,广州还有一条把这“三点”串联起来的“一线”,那就是与长江携手入海的珠江,以及在浩荡珠江上延续千年,积淀了深厚粤民俗文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健国民体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龙舟竞渡,它高扬中华龙文化把人们的视线一次次引向珠江,引向中国丝绸之路的出海码头黄埔古港,引向祈祷出海航船一帆风顺的南海神庙和南沙天后宫。据民间盛传,早在南汉时的广州,每年端午节都会疏浚“玉液池”举行龙舟竞渡,至今端午节间广州人还都会聚集在珠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感受“洗龙舟水”、“挂香囊”、“尝龙舟宴”等民间节庆活动的火热气氛。据有关学者提出的与龙舟、龙人、龙庙紧密联系的龙图腾说和定位说,龙关系到中华民族广义的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对人类文明而言,龙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文化系统、智慧晶体、和世良方,龙所具有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精神,以及“盘古成龙相,伏羲为龙神,女娲具龙性,炎帝秉龙兆,黄帝黄龙体,颛顼乘龙游,唐尧应赤龙,虞舜得龙图,夏禹是虬龙”等古老传说连结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体现出龙文化数千年不灭的精神光芒③,它与代表中华吉祥和美寓意的“羊文化”一道④,形成了别称“羊城”的广州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广州就开创了将体育、经贸、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相结合的先河。90年代更创办了每年举行一届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和“中国龙舟文化节”。赛节期间,来自国内外,配以罗伞、旗子、鼓乐的传统龙舟、国际标准龙舟等在珠江参赛,场面壮观,与中国龙舟艺术展演赛、中国龙舟文化论坛、龙舟工艺模型及民俗文化展、中国龙舟文化节颁奖文艺晚会等一起,成为广州市民欢度民间节庆的一个新热点。另外,“迎亚运,促和谐”的主题对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将龙舟赛列为比赛项目之一的决策,更将有积极的影响。
注重中华国学,以海洋文化、龙文化、羊文化引领广州文化产业,必须彻底纠正“文化底蕴无用论”。事实上,广州地区三大报业集团能领先全国,离开广州文化底蕴和文化消费群的支撑,离开岭南文化中心城的辐射力,是不可想象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人们乐赏广州文化底蕴之美。这就需要我们按照《规划》所强调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要求,根据广州文化底蕴的特点,以易经“察时通变”精神,利用广州会展多,游客多,历史文化景点多,旅游业、传媒业与创意设计业增加值居前列的优势,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跨国界的文化产业集团。如:
⒈组建广州国际会展集团。以广州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龙头,把广州地区各大国际会展联合起来,举办全年不断、高潮迭起的国际进出口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增创效益,打造名牌,做大做强广州国际会展业。
⒉组建广州文化名城旅游集团。以广州“粤剧、南越王宫、岭南园林、岭南画派、南拳、广瓷、广绣、粤菜、粤俗节日”为品牌,把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含博物馆、文化遗址、公园景点等)串联起来,形成岭南风情游览带、文化史迹游览带,更好地发挥广州岭南文化中心的信息储藏、展示、传播和升值作用。
⒊组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游览线。以世界人民友谊为主题,利用广州枢纽,首先在珠三角穗、深、珠、佛、莞、惠、中、江等8市内,实现公交车、出租车、游轮、轻轨、地铁“一卡通”,将其文化资源连为一体,推出南海神庙、黄埔古港、雕塑公园、陈家祠、石室圣心教堂、美食城、沙面、文化公园、西关风情区等特色旅游,创造最佳文化经济效益。
⒋建设越秀中华文化城。以越秀公园镇海楼博物馆为中心,随山势修建中空城墙,围绕以中华儒家将相儒商名人雕塑建筑,道家道医养生园、中华神仙谱雕塑建筑,佛家禅修苑、素食馆建筑等,与相邻的南越王墓博物馆、三元宫、中山纪念堂、南越国御苑遗址、宋元明古道、番禺学宫、广州图书馆等相配套,突出中华国学三教兼容的岭南风采。
⒌建立中国近现代革命公园。以广州黄埔军校景点为中心,将散布市内的大元帅府、黄花岗墓、烈士陵园、农讲所、革命历史博物馆、长洲岛古炮台和少年军校等连为一体,共建广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⒍建立南粤演艺大观园。借助信息高速路将市内外演剧团资源汇集成网,以政府资助和商业演出形式,在文化公园、人民公园、中华广场、正佳广场等人流密集处,开设演剧场并逐年扩张,全年轮流表演,将广州观赏娱乐活动带和饮食购物游览带串联起来,突出广州娱乐美食之都的特色。
⒎建立羊城国艺创意园。结合建设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首善之区,每年投入数亿元用于广州地区的创意设计和国艺推广,以振兴中华国学和国艺“琴棋书画”为抓手,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率先完成全球化时代广州文化产业的信息化、科技化、艺术化和创意化转型,促进广州核心版权业、新闻出版印刷业、影视音像业、演艺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大繁荣。
三、广州棋都建设与文化产业投资工程
《规划》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产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在广州已建成歌剧院、棋院、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少年宫、电视塔等一大批投资过亿的文化设施,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确立中华国学创意为指导,推广“琴棋书画”的广州国艺发展规划,有利于落实《规划》,整合广府文化、海外文化、港澳文化资源,打造真正粤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漫产品,建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产品生产线的超强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建好广州学习型城市,提升广州人的国学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拔尖的文化艺术人才,出品一流的文化精品,使广州文化产业、国学国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为中华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试以国艺之“棋”论,广州建城222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华南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它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棋文化之都,棋类运动具有广泛的棋迷基础和众多名棋师。棋都如果成为广州又一张亮丽的名片,将大大提升广州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有鉴于此,有识之士早在2003年《羊城晚报》社召开的“广州棋都文化工程战略战术研讨会”上,就提出建设广州“棋都”的动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合当时倡导者的构想和当下实际,广州“棋都”建设,大致可借助如下几个重要优势。
一是借助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政策导向优势,推动广州棋都文化工程建设,以成立各类棋文化促进组织,将热心中华棋文化建设的省市区领导以及新闻、文化、体育、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力量整合起来,借助其平台联系和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把棋文化与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对广州棋文化活动与研究起到统一协调和指挥作用,为开展和普及棋类高雅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二是借助广州超强传媒造势优势,发布广州棋都建设宣言,做到:以新棋创意为“基”,追寻人类棋道理想,将中华易经理念融入棋艺之中,继承与弘扬中外棋文化优良传统,为建设和谐世界尽心尽力;以棋规为“天”,创新棋法,全面实现棋攻防子力的精准化和平衡化,增益棋手博弈乐趣;以棋盘为“地”,化虚为实,黑白分野,增大棋局博弈思维空间;以棋子为“人”,与国际象棋文化接轨交融,扩大中华棋文化的深度影响力;以中西棋道为“法”,引发棋界革命,升华东西棋艺,寓创新于旧制,寓养生于棋艺,健脑力于博弈,全面提升人类的逻辑思维智力;以创新为“魂”,发扬龙文化包容腾飞精神,纵横捭阖,妙用兵法,实现中国象棋国际化、国际象棋东方化、象棋思维革命化、棋艺奥理玄妙化、新棋动漫产业化,弘扬国艺,益智养德,建设棋都,迎接亚运。
三是借助广州学校和幼儿园密集的智力开发优势,将广州建成世界最大的棋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向全国、全世界培养、输出棋文化人才,在中小学创办棋艺特色学校,广泛实施棋类教育,开发各种棋类教材,建全国(全球)棋文化教育中心,以棋文化教育推进企业战略、博弈、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等,改变企业人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能力结构,利用棋智思维培养企业家和其他高级人才,全面推进全民“琴棋书画”工程,培养尊道贵德,多才多艺,优雅从容的“龙的传人”,使中华国艺龙腾飞于全球化的大潮中。
四是借助广州为中国“南大门”的旅游会展优势,打造广州棋文化著名系列比赛品牌,在广州民众爱好棋艺的群众基础上,提高已经坚持了29届的“五羊杯”象棋赛的档次,每年举办群众性的广州棋文化节,每四年举办一届国际棋类运动会,普及棋文化活动,开展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五子棋、国际跳棋、创新棋等全国性、世界性比赛活动,扩大广州在全国乃至国际棋类活动中的重要影响。
五是借助广州制造、动漫、影视、饮食、休闲等文化等产业优势,健全广州棋文化产业组织体系,包括设立棋艺馆、棋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棋文化对外交流中心等机构与实体,建立棋文化产业产品开发机制,以报刊、音像、影视、音乐、广播、动漫、游戏、图书、学术研究、礼品、工艺品、服饰、家具、文具、健身、美容、食品等棋文化衍生品为系列产品⑤;鼓励棋产品创造,对棋牌产品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进行开发和保护。
六是借助广州千年商都消费文化市场优势,培育多元化、多媒体棋文化市场,通过棋类教育、创意、比赛、棋馆和棋社等棋文化传播,让群众广泛参与棋文化的消费;通过棋产品生产和销售、赞助比赛、购买冠名权等,让企业参与智力体育投资;通过建棋文化大学、棋文化公园、棋迷俱乐部、棋文化博物馆、棋文化大厦、棋文化企业等,让政府、企业都投入棋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可喜的是,如今广州可借助的这6大优势更有所强化。如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为名誉会长,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容坚行为会长,知名棋手陈志刚、吕钦、廖桂永、梁金荣、陈嘉锐等为顾问的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及努力,就对广州棋都建设起到了造势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样,在成为“中国音乐金钟奖”常设城市,拥有星海音乐学院、珠江钢琴厂、广州美术学院等软硬件资源,以及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积极参与的广州,如能努力发展中华国艺的琴艺、书艺、画艺,也将能展现出与棋艺一样广阔的良好前景。而要完成以上文化产业的规划,就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广州市金点子创意工程和文化投资创收工程。
众所周知,中国专利产品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及其与企业对接的融资、投资渠道,向来不畅,这在广州也不例外。而从以往市重点文化项目绩效审核看,也缺少有关政府市场投入回报政策的内容。许多很好的文化产品创意得不到企业支持而胎死腹中,而有幸获得政府投资的文化部门、文化团体和文化项目,也根本不考虑政府巨额投资的经济效益。长期以往,是不利于广州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和健康发展的,它不是任由宝贵创意、专利技术自生自灭,就是只出品一些无助积累广州文化底蕴的短命低效文化产品,而不是真正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精品。这就给市政府文化投资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文化投入开始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制定该项目的传播奖励措施,如演满百场,收入千万,收视率高,广告收入过千万,棋产品普及率高、影响大等,政府均可重奖,并把它作为考核政府支持该项目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总之,要想使包括海洋文化、龙文化、羊文化、棋文化在内的广州文化底蕴成为挖不完的金矿,就要把社会各界的文化投入和文化人才,吸引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不久前,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中国政府将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如能落实,将是对广州政府建立中华国学创意工程、文化底蕴开发工程、棋都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投资创收工程的有力保障。无论是中华国学经典的多媒体传播项目,还是为适应棋都建设和白领心灵沟通、人际和谐的“桌面游戏”如“龙象棋”等新棋文化项目,以及其他国艺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无不需要广州政府引导企业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并给予积极的支持。
注释: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9年9月26日。
②林丹:《汪洋感谢斗门作家》,见《羊城晚报》,2009年8月5日。
③庞进:《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情感纽带》,见王俊义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256~262页。
④杨冠丰、黄淼章:《点解姓羊——祥和广州与华夏羊文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7年版。
⑤张君生:《构建中国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研究》,见“文化发展”网站《文化发展论坛?博客》,http://www.ccmedu.com/default.aspx,2009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柯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国学与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