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被动运动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心功能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下肢被动运动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心功能影响

付秀华周海蓉郭志伟王辉车艳娟

付秀华周海蓉郭志伟王辉车艳娟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157000)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下肢被动运动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入院给予心衰常规用药,治疗组在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下肢被动运动。比较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尿量变化、基线血清NT-proBNP、血压心率以及左心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被动运动组2小时尿量与24小时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被动运动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差异,且治疗前后亦无显著改变(P<0.05)被动运动组治疗后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6分钟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被动运动在不影响血压和心率的同时,增强24小时的利尿效果,并降低NT-proBNP水平,增加心脏射血分数及6分钟步行距离,提示下肢被动运动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中。并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提供一项价廉、便利、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新方法。

【关键词】下肢被动运动慢性心衰竭性加重患者心功能临床疗效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84-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病的加重(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反复住院[1]。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血液动力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在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现有治疗药物效果仍差强人意。为此,必须改进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使这些患者尽快脱离危险,为以后的康复创造条件。近年来发现,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适度的主动运动有利于CHF患者症状改善。但是,对急性加重的CHF患者来说,主动运动难以应用。有研究表明下肢被动运动(PLM)可在不加快新陈代谢的同时,提高心功能,证实下肢被动运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由于上述研究观察的时间较短,病例数不大。为进一步证实下肢不大运动的价值,有必要开展多中心、长时间的对照研究,以证实低强度水平下肢运动能促进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院心衰患者中选出8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被动运动+常规药物治疗组(被动运动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5岁。被动运动组男23例,女17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给予心衰常规用药,被动运动组在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下肢被动运动(使用电动踏板仪器,在仪器的带动下,按照下列条件进行下肢被动运动[2]。1)体位:平躺。2)时间:15min。3)频率:40次/min。4)周期:每天1-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5)对照组不运动,下肢用被子垫高约30与踏板水平相似、平躺。观察连续3天的被动运动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疗效。

1.3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2小时分别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心功能(心脏彩超)和6分钟步行距离。同时测量运动前及运动后2小时血压及心率,并记录2小时、每天24小时尿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治疗组2小时尿量(605.23±546.82)与24小时尿量(2423.03±1989.02)均显著多于对照组(352.03±207.58),(1523.83±1289.04)(P<0.05)。

2.两组基线血清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5208±5760)pg/ml较前(3652±4530)pg/ml显著升高;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3062±2533)pg/ml较治疗前(3745±3489)pg/ml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两组间治疗前后基础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4.治疗组治疗后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6分钟步行距离(288±48.2)m显著多于对照组(210±42.3)m(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常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病患者后期常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肺部疾病等,导致预后不良,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来发现,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适度的主动运动有利于心衰患者症状改善。但是,对急性加重的心衰患者来说,主动运动难以应用。有研究表明下肢被动运动(PLM)可在不加快新陈代谢的同时,提高心输出量(CO)、心率(HR)、心搏量(SV)及腿部血流量(legbloodflow,LBF),并降低平均动脉压(MAP)。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下肢被动运动,有利于提高心衰患者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找到一条价廉、便利、安全的治疗新方法。为改进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使这些患者尽快脱离危险,为以后的康复创造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在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在静脉注射呋塞米20mg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被动运动明显增加患者2小时尿量,同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单纯利尿剂治疗组NT-proBNP水平无明显变化。被动运动不导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明显改变,证实下肢被动运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但由于上述研究观察的时间较短,病例数不大。为进一步证实下肢不大运动的价值,有必要开展多中心、长时间的对照研究,以证实低强度水平下肢运动是否能促进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运动。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被动运动可有效增加患者尿量并降低基线血清NT-proBNP水平;在不影响心率及血压的前提下增加左心射血功能及六步步行距离。另外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对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3-5]。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疗法的基础上辅助下肢被动运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症状并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娥.6分钟步行试验对慢性心衰运动耐量及治疗效果、预后的评估[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11(01):31-33.

[2]毛国英,谢绿洲.心脏康复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12(01):1-4.

[3]黄治官,邓树勋,郝选明.心衰运动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专业委员会:,2007:1.

[4]伊東春樹,陈琳.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疗法[J].日本医学介绍,2007,12(06):244-247.

[5]姜红梅,陈文强.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治疗中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0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