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汪柯妤

汪柯妤(云南省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摘要:论文对我国的婚礼服饰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从明朝的凤冠霞帔,以及清朝满汉融合、洋为中用为主题,探讨了我国的礼仪文化以及民族特性,感受了蕴含在我中华民族内部的优秀品质,以及几千年来我国深刻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礼仪文化;历史;服饰;凤冠霞帔;明朝;晚清

引言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1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

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明朝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艳丽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一般说来这是贵足所拥有的特权: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意为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而八、九品绣缠校花纹。然而为何此代表阶级与身份的衣着,可以在婚礼礼服上出现呢?

《清稗类抄》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这里可以看到并没有明文规定的,允许如此“贵族”之服可用于寻常百姓之家。一般说来按照《大明律》与《大诰》里严苛的规定,也是明令禁止非法越级而服的。在历史传说里,记载凤冠霞帔用于民间女子的婚嫁是明太祖朱元璋特许的恩典。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然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对于凤冠霞帔在民间女子婚嫁中使用,确实得了皇室的承诺与默许。

总的说来,明代社会物质财富是丰富的,技术是先进的。江南蚕桑丝织业、丝绸织绣技高超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很多方法确实具有相当高超的水平。服饰种类繁多、风采各异、蔚为大观。服饰制度作为权利、阶级的附属品,等级森严,而且由于制度的限制也一定程度扼杀了“官家”服饰文化的发展。明代凤冠霞帔能够得以在民间流行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这里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家对人民“婚庆”、“家庭”价值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且也反映出蕴含在劳动人民内部强大的智慧,表现了充满生机和变革力量的服饰繁荣景象,也能看出礼仪制度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处处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清代婚礼服饰诠释着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满族建立清王朝的第二年,再次开始实行剃发易服。清政府命令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剃发相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正式执行,从那时起就禁止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在明代男子都是蓄发挽髻,宽松衣,用长统袜、浅面鞋;而到了清朝,都是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而且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小说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当时新娘婚服必须使用凤冠霞帔,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一种忌讳。一是担心不吉利,二是有“不是嫡妻”之嫌疑。可以说,清代婚礼服饰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传统。这点为何能够在清廷满服制度中存留呢?其后这里主要是由于汉族人民的长期抵制与满清政权的基本稳定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特别是接受了被人称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明代遗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建议,其中二条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红喜裙是用于婚嫁时的裙子的一种统称,式样主要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

到了晚清,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下社会上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这股思潮从剪辫易服、禁烟禁赌到废除奴裨、男女平等和破除尊卑观念,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各大城市中,要求解放妇女、兴办女学、反对缠足、提倡天足。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男子反满要求恢复汉装,而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妇女反而以穿着旗袍为时尚。“髻鬓钗朵满街香,辛亥而还尽弃藏。却怪汉人家妇女,旗袍各各斗新装。”反映出女子在服饰方面对美的追求起着主导作用,也反映出她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女子自我解放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在晚清末期,连婚礼上的装扮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文明婚礼中新娘常常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被衣绣红鞋绿袜一概不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良多。笔者在这里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之精深,其实并不是汉族一家的荣耀。炎黄子孙的发展与融合正是中国的多民族相交融的过程。从婚礼服饰的变革上也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比如满族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末的洋为中用,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现在女性喜欢穿旗袍参加婚礼,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最美丽的一页。

3结语

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个人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婚礼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彰显了我国重人文、重礼仪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以及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创造性。看中国礼仪文化,品中华历史之厚重,作为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关荣与自豪。

参考文献

[1]服装图书策划组.设计中国.礼服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汪柯妤(1982—),女,云南省建水县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法学,地址:云南省大理学院文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邮编:6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