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学课程中“推引”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 3

高等教育社会学课程中“推引”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宫敏燕李万鹏

宫敏燕李万鹏

摘要:“推引教学法”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方法,是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推引”教学法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安排组织教学,以很好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推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推;引;教学法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学方法的好坏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社会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社会学教学,笔者认为:“推引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实践,[1]也更值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力推广。

一、“推”和“引”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应用性也愈加明显。然而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局面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己经成为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将“推引”教学法应用于社会学教学中,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

(一)“推”

“推”本义是指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说文》中,“推”,排也。《仓颉篇》中,“推”,軵也,前也。《孟子·万章上》中,也有“若己推而内之沟中。”的说法。由此可知,“推”要借用于外力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的含义。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推”有以下几种理解。

1、“推”学生阅读所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社会学》在中国还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但自从它传入中国就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至今在社会学的百花园里,各种理论流派都对实际问题有相对正确的解释力,作为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重点阐述社会学理论或范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阅读。作为大学生,自觉地阅读所用教材,不仅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而且锻炼发展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学生结合实际,自己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各科教材都是相应领域中的专家知识智慧的结晶,它对于学生相应知识的生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概念、命题、范畴以及相应的理论。而学生知识的增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专业术语、概念、命题、范畴以及相应理论的理解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验。

3、“推”学生阅读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基础知识,阅读把握其分支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求知、探究欲望不是随便就能唤醒,它一是要靠知识本身的增加。二是要靠外界的推动、剌激。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教材中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探究需要,所以阅读分支学科很必要。例如,要了解农村社区、城市社区、虚拟社区,那么《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储备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也提高了其探究能力,提升了其学习兴趣。

(二)“引”

“引”本义是拉、伸。《说文》中,“引”,开弓也。《孟子》中也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说法。由此可知,“引”有拉、牵之意。作为一种社会学的教学方法,“引”的含义有如下几点。

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

现在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有关键词以及重难点。笔者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可以安排引导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主题以及理论走向。在推动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社会分层”这一章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十大阶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问题。通过中西方对“社会阶层”的不同划分,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阶层,从而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利用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如何透过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职责之一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进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章节的具体实际会布置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题。比如在“社会性别”这一章,就有这样的思考题:“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是打乱了正常的社会分工模式。”通过思考题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男性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但同样都很重要的角色这一事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

二、实施“推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既成的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来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表面层次,他们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模块进行对比,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质部分归为一类;性质不同的,对其重新编码,再进行学习,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伴随着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授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个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

(三)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人的行为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外,还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需要。人要发展自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需要就是人的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年龄、个性不一样,交流需要的层次是有所区别的,而无论哪个层次上的需要,都可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它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合理引导学生们的需求,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合理需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达成需要的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2]

三、“推引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关注社会学,发挥社会学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我们都知道,社会学没有定于一尊的理论,也没有独一无二的社会学典范,更没有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理论。社会理论的大家庭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有观察入微“符号互动论”;有气度宏伟、视界远大的“进化论”或“世界系统论”;有稳健雍容的“结构功能主义”;亦有诡趣奇巧的“戏剧理论”等等。[3]要将这种有着多彩理论的学科有效地呈现于当代大学生面前,社会学的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单独地使用讲授法、互动式、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是难以有效地达成目标的。根据社会学的教学内容繁复的状况,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笔者借鉴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推引法”。

所谓“推引法”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生学习并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通过精心设置的教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展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推引教学法”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以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为重,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被动性,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指责与批判。而“推引教学法”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但是这种建构理解需要老师的引导。[4]所以,推引教学法中,老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帮助者和必要的指导者的角色。其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只整体性介绍教学任务

主要介绍所讲授的范畴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新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实践成果,以开阔学生眼界并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有心灵的自由,才能真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可以完全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度地敞开。”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推引结合”法的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安排一定课时组织讨论

在笔者的社会学教学过程中会针对一些理论、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有理、有据地从学科特有的视角开展积极讨论。讨论接近尾声时由教师偶而也由学生作总结性发言,同时说明相应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及发展趋势。如在学生讨论“社会角色”这一问题时,不仅针对学生目前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讨论,而且虚拟一定的情境,扮演不同角色时应该如何去做?在讨论社区发展议题时要求学生讨论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什么。通过讨论,彼此启发,共享读书、思考的成果。这不仅增强了讨论风格、主题的多样性,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更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3、抽出两节至四节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讲授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师范类高等学校,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就是服务于当地的基础教育。所以让学生站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是笔者社会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笔者就会列举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没有深入讲解的,没有讲到的再做补充,然后再一起讨论、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其思维方式,挖掘了其自身的潜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4、推荐相关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把它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推荐不同的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而且把它作为学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看似具有被动性,其实它也是“推引法”的很好运用。比如在《社会学》课程的第一节课,笔者会推荐《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与十大大问题》等一些中外的书目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学问题的解答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而非标准答案。然而,阅读却教会了学生用一种质疑的视角、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待社会,从而奠定了学生走向广阔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推引”教学法——社会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88-89.

[2]李葆华.社会学课中互动式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西部科教论坛,2009(4)20-22.

[3]李斌,边久民.教学新概念“推引”教学法[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6-9.

[4]孟庆男.基于建构性学习的课堂教学[J].教育导刊,2009(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