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山东省平度市崔召镇崔召中学266752
摘要: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法僵化等问题,致使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文言文教学方式,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把古文教活、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问题方法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在不知不觉中却仍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朗读、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一、文言文教学限入困境的原因
1.教学目标单一
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2.教法僵化
即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再开始逐词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来个“主题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一味灌输,学生则是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现象。
3.教学内容“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认为课文讲完了,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结果学生一离了教师这根“拐杖”便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古文教活。
二、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讲《木兰诗》时,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故事后,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进行随机性的表演。
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摸拟苏轼、鲁直、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背诵效果也特佳。
2.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这里的“读”指诵读,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深刻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三点:读准、读顺、读懂。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学生最容易读错。
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应该读zhǔ不读shǔ。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
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3.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模式僵化,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解。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法。如可以采用纠错法、问答法,还可以采用试教法。像一些篇幅不长,文字不算难的课文,就放手让学生讲。鼓励学生上讲台“表演”,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4.注重实践,拓展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
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
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
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有很多文言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也可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
总之,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角,那就必须用新的观念来教学,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