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在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简单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的真正内容是形成人的关系、力量、能力和需要的全部总和的发展。文化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就是为人的解放做一份准备,也是一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2.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包括两种:一种是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这类显性要素存在,另一类是以科技、教育、管理这类软件要素形式存在。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向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渗透。马克思分析指出了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能够不断提高,从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的强有力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毛泽东果断提出:“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邓小平多次重申与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江泽民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具有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李世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搞好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科学技术是一种多重职能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运用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现象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类困惑的全球性问题,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在自然方面,不恰当的科技应用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己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在人自身方面,人类精神家园迷失,心灵无处安顿,面临根本的信仰危机。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应该与自然的法则相一致的,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最后,生态文明要求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纳入到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推行生态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研究趋向与发展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三个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一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否被社会建构的问题;二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实践二者谁应是建构科学技术观的核心;三是未来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是否应从科技哲学内部的一元研究走向多元反思。针对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技术观的一些研究进展,目前人们不仅仅重视对单个人物或学派的科学技术观研究,而且更加强对科学技术观的整体发展趋势、演进特点的研究。总之,未来的科学技术观研究应是对传统狭隘的科学技术观的超越,立足于已有科学技术观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与扬弃,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观现代演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科学技术观的超越之路,建立一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全新审视。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李世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