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李洪福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李洪福

〔摘要〕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是初中历史课的常用教学方法。笔者联系课改工作实际,着眼于“问题的设计”,从问题设计的生活化、趣味性、有深度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探究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问题式探究问题设计生活化趣味性深度

随着有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普及。而其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更是成为了历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常用法宝。所谓式探究,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所以“问题”的创设是问题式探究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有鉴于此,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把握好问题设计的纬度,才能提高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1设计生活化问题,让问题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

问题的现实性和开放性是指设计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以此为基础,联系实际,还原历史。设计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想象素材和广阔的探究时空,使学生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能促使学生以该问题为起点,引出新的问题、引起对历史事物的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问题、辩证的掌握历史知识。如在初中历史《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时,正好是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全民纪念日,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看新闻,搜集纪念日的相关新闻信息,设计为什么要进行纪念活动等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深刻思考。所以,问题探究的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再现。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事件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质量。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设计有趣味性问题,让问题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口语、谚语、俗语、成语等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历史课程中定性化、事实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也就不用担心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了。全体学生的快乐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一节时,教师设计问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笔者通过搜集老一辈人生活中要一些风趣的政治口号,再现历史情节,以此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求知解疑的气息,每一位同学都融入其中,不再是“冷眼旁观”。当然,探究性问题不能幽默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应围绕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采用,以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3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问题更具挑战性

问题式探究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探性。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常问到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类型问题,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就没有多大思维训练的价值,因此应当摒弃。像“为什么”、“怎么样”这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是有效课堂问题探究中最需要的。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应遵循深刻性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例: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问题淤: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说明问题于:一国两制利在哪里?你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台湾问题吗?(分小组提前搜集资料后进行辩论)教材对一国两制的提出和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作了详细描述,但对解决台湾问题还只是一个概念,这就有了很大的可探究的空间和一定的探究的深度。需要学生在理解“一国两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对比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喜悦,逐步理解探究本身的真谛和本质。当然,问题的深度也必须是适度的才行。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能“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若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深不可测,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学生会漠然处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设问的技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