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价值——从劳动价值理论到主观主义价值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什么决定价值——从劳动价值理论到主观主义价值理论

杨洋孙鼎

杨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孙鼎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兰成渝输油分公司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秉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投入赋予了商品价值,因而商品的价值内在于商品之中。而卡尔·门格尔则提出了主观主义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同人类的某种需求发生了特定的关系,从而较为成功地埋葬了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主观主义理论本身也面临着“主观主义”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卡尔·门格尔主观主义价值理论

经济活动的产生正是源于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了它的供给,即我们所谓的“资源的稀缺”。而常态下我们获得稀缺资源的方式不是暴力掠夺式的占有,而是通过交换,即互通有无。但是,如此,问题也就来了,如何保证每一次交换过程都能实现公平?即我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人们试图衡量并确定每种商品的价值,从而在进行交换活动时,可以找到一个评价商品价值的可靠的尺度。

我们首先将论述古典学派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而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是多么的站不住脚。随后我们将考察卡尔·门格尔的主观主义价值理论,看看他理论的优势在哪里?而他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一、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

古典学派的共同观点是:可以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作为价值的尺度,而这样的尺度只能蕴含在商品本身当中才会具有确实性,而商品又是被生产出来的,所以它的价值必定是在其生产过程中被人为的注入的。那么这个被注入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们相信是劳动。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作为古典学派的开山人物,亚当·斯密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1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何以劳动赋予了商品价值,或许他认为这一点是自明的,因为根据经验似乎的确如此,人们付出了“辛苦和烦恼”,于是就有了商品。

当然,亚当·斯密,以及所有的劳动价值论者都遇到了一个几乎不可克服的困难:“确定两种不同劳动数量之间的比例常常是很困难的。”2因为不同的劳动,消耗的时间、艰难程度和需要的技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抽象的劳动无法得到具体的量度。但是,亚当·斯密经过思考后认为,没有什么比劳动更适合作价值的尺度,因为:1)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一种商品(比如金银),决不能成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2)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按他各方面的普通状态,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3

(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之于斯密可以说是“在一个严密的分析体系里使斯密的广阔思想规范化并得到了发展”。4

斯密认为价值既表示效用,又表示可支配的劳动量。5后一种含义即指一种商品价值在于它可以支配或购买得起他人多少劳动的数量。而李嘉图认为,这就是斯密含糊的地方。因为投入到商品中的劳动量与商品可支配的劳动量不是一个意义上的劳动,后者恰恰是可变的。6因此,李嘉图明确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投入到商品中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购买力。但遗憾的是,李嘉图对其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证同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见熊彼特的分析)。

这里我没有提到马克思,原因是他的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大致相似(而且,我们将在下文提到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因此我认为仅论述李嘉图就足够了。7

(三)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缺陷

约瑟夫·熊彼特在评述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时,认为作为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劳动价值理论“工作得非常之坏”,原因是:1)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2)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的,否则它决不会顺利地起作用。1

正是因为劳动价值理论有着这样的致命伤,再加上整个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理论登上了经济理论的舞台。

二、卡尔·门格尔与主观价值理论

(一)19世纪西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认为,“结束古典学派统治的,与其说是纯理论方面的弱点,倒不如说是政治气候的变化。”2尤其是马克思对古典学派理论的重新阐释,加深了人们对古典学派理论的疑虑。在他们看来:日益加剧的阶级冲突使革命的阴影笼罩欧洲,古典学派的理论因不合时宜而寿终正寝3

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商品相对价格的一种理论,是在两个水平上起作用”。在第一个水平上,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而在第二个水平上,则是一种经济分析工具。4我们主要探讨其学说在第一个水平上的意义。

这里的形而上学“是指使用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既不提供实际情况,也不说明逻辑关系,更不给予明确的指示,但却被认为会影响行为”。5而第一个水平上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就是形而上学的。“它唯一的逻辑内容是一个定义: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是这种形而上学是强而有力的,几次震撼了世界。”6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口号鼓舞了工人阶级革命的斗志和勇气,保证了他们行为的正当性,从而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裂痕和对抗。这当然是资产阶级不愿看的景象,因而他们开始建构新的价值理论。

(二)卡尔·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

卡尔·门格尔是我们这段故事的主角,但是同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相比,他似乎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后面三个人的名字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相比之下卡尔·门格尔却会令他们感到相当陌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价值理论这位早年得志然后便事事顺遂的维也纳大学教授究竟说了些什么。1

门格尔思考经济学问题的一个方法便是他的“主观主义”。“主观主义”一词有多种含义(Boehm1982年)。2就这里的背景而言,它是指个人对于他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做出的主观评价,这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门格尔对主观主义的信奉,体现他对商品的定义中。有用的东西,是能够与人类的需求发生关联,从而能用来满足这种需要的东西。简言之,即商品的价值来自于它的效用,而它的效用则来自人们的主观评价。

与此相反,古典学派对消费者的价值评估置之不理,是以“钻石和水”之类的悖论作为理由。3钻石在市场上估价甚高,水经常是一种免费的物品。然而就人的需求而言,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而钻石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可见,人类对物品的用处的评价,对于确定其市场价格或交换价值显然不起作用。4因此,古典学派认为,虽然使用价值是主观的,但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必须内在于商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即它的价值是由投入的生产成本决定的。

在考德威尔看来,门格尔在其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有个攻击目标,它便是古典学派的价值学说。根据门格尔对商品的定义,一种商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于商品之中,而是取决于它同人类的某种需求发生了特定的关系。但是,如何将效用——主观评价——价值这三者联系起来呢?门格尔使用了边际效用这个概念,即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对人们享受该商品效用的满足度。我们仍以钻石和水的例子来说明:假使荒岛上的鲁滨逊拥有100单位的水,即水是无限充足的,那么此时水在他的眼中就毫无价值,而一单位的钻石就可能是无价之宝;相反随着水不断的减少,当只剩一单位时,即仅够勉强维持生命时,那么即便是100单位的钻石同水相比也是一文不值。李嘉图认为,商品首先要具有某种效用,而后其交换价值的来源有两个:“稀缺性和获取商品时所需的劳动量”。1但是,门格尔会反驳说,不对:效用、稀缺性和相对劳动量都无法决定商品的价值,关键是这些要素如何与需求者的需求发生关系,这便是主观主义方法的核心。

门格尔的主观主义价值理论相对于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优势在于:第一,古典学派的目标是找到一个不变的标准作为价值的尺度,但问题是“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具有不变的价值”。2而门格尔将需求者的主观评价作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尺度,很好的摆脱了古典学派遭遇的困境。但它也并不理想,仍有自己的问题,我们下面会论述。第二,就是它适应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政治意识形态气候的变化,回避了尖锐的阶级冲突。

(三)主观主义价值理论的不足

门格尔认为在商品的效用与人们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果人们正确地意识到了这个“因果关系”就会对商品的价值给出适当的评价。但问题是,人类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他是会犯错误的。人们至少会犯两种错误:1)他有可能搞错了自己的实际需要——我以为我需要它,但事实上我并不需要;2)他会误以为一件无用之物是商品。门格尔引入了“想象中的商品”来讨论这两种错误;这两种错误,一种关系到需求的内容,另一种关系到商品的性质。3

门格尔自己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他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真实结构和自己的天性——“想象中的商品”会越来越少。但问题是,他想象的“文明的进步”如果没有发生,或实现的非常缓慢怎么办?有人就会很自然的推论道——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而这又与门格尔认为制度是个人行为自然生成和演进,因而无需政府干预的想法相冲突。最重要的是所谓“文明的进步”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说法,无法得到任何的保证。因此我们可以说,门格尔并没有令人信服的捍卫他的主观主义方法。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作者简介:杨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系硕士研究生;孙鼎,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现工作于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兰成渝输油分公司。)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4[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

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7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李嘉图是马克思的老师,见[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7-9页。

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0页。

2[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5页。

3[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5-6页。

4[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9页。

5[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6[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8页。

1[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22页。

2转引自[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9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页。

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页。

3[美]布鲁斯·考德威尔:《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9页